陈文静
摘 要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目,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各方面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探究性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是一种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和新时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符合的。本文笔者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够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无论哪种教学模式的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的做到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上述的教学模式是相符合的,且在教学中的效果较为突出,它真正实现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呢?
1正确引导,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犹如教师的观众,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始终将学生局限于课本教学之中,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新课改之后,语文老师们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始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课前问学生,为什么此篇文章的题目是“我不能失信”,又为什么不能失信呢?这样学生们便会产生较大的疑惑,便会主动从教师的问题进入到课本的学习之中。
2巧用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1设疑要有由简入深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还比较贫乏,当学习新知识之时,会出现接受能力差,学习困难的现象。鉴于此,语文老师在设疑之时必须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有所获,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孟母教子》时,孟母搬迁表层原因是孟母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由浅入深,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习惯、品德、素质;在学习《钓鱼的启示》时,主人公想要吃那条大鲈鱼,父亲却不让,经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父亲所说话的启示:要具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在学习《给予是快乐》时,保罗从错误的看待男孩到正确的理解小男孩,教师通过由简入深的引导,便可以真正的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2.2设疑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必须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新课,这样才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激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思,明白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在学习《纪昌学射》时,可以从学习技能着手,使学生明白无论学习什么都要练好基本功。因此,老师在进行设疑之时,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
3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课本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效果。而在教学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朝夕便可以培养成功的,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从两点来进行:
(1)利用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在正式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且要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预习完写下自己的对课文的感受,不仅让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还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学生通过阅读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学生立志长大要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惑。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同一篇课文,都会具有不同的理解,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分析、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勇敢的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小组成员,这样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会更多。比如在学习《梅花》这首诗时,有的学生会读出梅花的高洁,有的学生会读出梅花的纷香等,这样学生们将自己疑惑的地方说出来,便可以集所有人的力量于一起积极问题。
4总结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琼芬.探究性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
[2] 陈光明.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