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尖子生的希望破灭了
建峰是个男孩,从小聪明伶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显现出超群的智慧,大家都说,这孩子简直就是一颗耀眼的“童星”,是一个天才的苗子。如今建峰16岁了,该上高中了,却呆在家里半年多不上学。不要说成为天才,简直成了废人。父母痛苦极了,仿佛到了穷途末路,不知如何是好。
在建峰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建峰小时候非常聪明,学什么会什么。三四岁的时候,他开始学电子琴,结果连续升级,后来学钢琴也是连连考级获奖;学画画,学书法,都是参展获奖不断。小小年纪,获奖证书一大摞。就这样,建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天才。整个家族都热捧建峰,亲朋好友更是赞叹有加。
6岁的时候,建峰上小学,考试总是得满分,“第一”成了他的专利。同学羡慕,老师喜欢,大家都爱围着他转。慢慢地,建峰觉得自己不再是星星,而是月亮,是太阳。每到期末,建峰总是把奖状带回家,还有各种竞赛,总是拿奖。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奖状已经挂满了墙。
父母越是对建峰的成才充满希望,就越是对他倍加娇宠。生活上,建峰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干。父母以为,只要孩子有了好分数,就有了一切。结果没想到,除了好分数,建峰失去了一切。
吃饭的时候,饭菜伺候到建峰嘴边,妈妈如果不递筷子给他,他就不会自己拿筷子吃饭。建峰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就更不用说关心他人了。用父母的话说,建峰没有孝心,没有责任心,没有对别人的关心,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没有基本的做人能力。一句话,同龄人该有的能力和品质,他都没有。
很快,建峰上初中了,考试依然一路领先。父母认准他是上重点高中的料,就经常对他说,上重点高中没问题。建峰心里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一定能上重点高中。结果到了初二,“第一”的专利保不住了,考试名次一个劲地下滑,眼看与重点高中无缘。
“这还了得!”自从孩子成绩下滑,父母就开始抱怨,不是骂,就是打。随着建峰名次继续下滑,父母的打骂变本加厉。到了十名开外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简直仇恨在胸了,“怎么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丢人现眼!”每次考完试,父母稍不满意就打骂,而且常常是妈妈知道了先打一顿,爸爸知道了又打一顿。其实建峰所在年级有1000多人,即便是考的最不好的那次年级200名,也处在上游,但他依然遭到父母的打骂。
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建峰考了年级300多名,这下没等父母打骂,他自己就已经受不了了,他内心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精神也垮了。自从那次考试之后,建峰就像换了一个人,总是没精打采,郁郁寡欢。看孩子这样,父母也不敢打骂了,一个劲儿地哄孩子。可是建峰除了发脾气,就是发呆。年后开学,建峰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没办法,父母只好给孩子办了休学。
在家里,建峰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睡觉。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时间长了,建峰的状态更不好了。建峰不仅时常发脾气,摔东西,砸桌子,还用脑袋撞墙,钢琴不弹了,也不出门和同学来往。
父母每天烦躁不安,看孩子越看越不顺眼。
建峰的父亲是个忠厚勤勉的人,自己凭本事考进重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就职,几年后当上老总,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事业如日中天。建峰的母亲更是发奋努力,工作干练,在机关当办公室主任,年年都当选先进工作者。在家里,他们更是孝敬老人。偏偏,孩子做人一点儿都不随他们。
母亲说,孩子这样,自己不如死了算了!父亲说,孩子这样没出息,我这辈子失败啊,彻底失败啊!
父母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对孩子有好言语?他们每天下班一走进家门,见到建峰就愁眉苦脸,不仅没有好脸色,还说最难听的话刺激孩子。结果,弄得亲子关系极为紧张。
这都是为什么,我们怎么办?建峰父母带着这样的困惑开始了心理咨询。
心理解析:成才必须先成人
成才先成人,这是一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一个人才成长的真谛,是一条心理发展的铁律。建峰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成才必须先成人,不能成人怎能成才?
父母光顾着教孩子成才,却忘了先教孩子成人,用心理学的话说,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成才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高低,而取决于其智慧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具有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及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的具体操作的机能。人们把具有这类机能的诸多心理因素统称为智力因素,它们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对智慧活动具有动力和调节作用,它们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及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的具体操作,而对智慧活动起着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人们把具有这类机能的诸多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它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一个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可以用智商表示,相对应的,非智力水平可以用情商来表示。智商和情商对一个人成才各起多大作用?有人说,智商决定人生20%,情商主宰人生80%。我们不必拘泥数字,但应看到数字背后揭示的规律:情商对人生的成功比智商更重要。这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人的潜在智能要得到很好的开发,靠的就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孩子学会了做人,有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天资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才能真正成才,即便不成为天才,也必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反过来,如果没有学会做人,天资再好也难成才,甚至难成人。
建峰从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童星”,他可能确实天资较好,有较好的智力潜能。但是,由于父母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建峰缺少了同龄人该有的能力和品质。正是因为缺少这些东西,他的智力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童星”之光也就过早地黯淡了。
建峰的心理问题是一种人格偏差,或者说是一种人格扭曲。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发展不均衡,不善自理,不会负责,自我中心,意志脆弱,惧怕挫折,建峰这些不良的非智力品质,或者说人格缺陷,都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的恶果。父母对孩子打骂相加,根本还不在于简单粗暴,而在于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过高,过严,过急,过于心切。当然,这也与父母个人的事业发展有关。有些奋斗成功的父母,即便不简单粗暴,往往对孩子也形成很大压力,妨碍孩子成长。总之,由于建峰的非智力因素没有跟上来,最终他的智力因素也受到了抑制。至于建峰目前的状态,折射的是陷入困境又找不到出路的内心困扰与混乱。
建峰的问题确实很难立刻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是毫无办法。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进而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气氛,才能带动孩子的改变。先搁置一些问题,尤其是把学习考试先搁置起来,促成孩子尽快走进校园,再逐步帮孩子减轻压力,调整自我期望。等孩子心态稳定了,再慢慢改善人格,培养非智力因素,进行做人教育的补课。
两次咨询之后,有了初步的效果。建峰的父母说,他们的心态有所改善,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家庭心理氛围有所改善,有了暖意,有了温馨,亲子之间有了交流,孩子也比较平稳,而且愿意去上学了。看来,建峰的父母确实在努力改变自己,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接下来,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改变自我,改变教子观念,来推动孩子的改进,推动孩子学习自理,学习自立,学习生活,学习做人。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这样的补课,对建峰的人生有所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