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从理论背景出发,阐述图式理论与预习这一行为的关系。然后从制定预习提纲、预习步骤两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进行论述。
关键词:图式理论;预习提纲;预习步骤
一、图式理论概念
何为图式?图式(schema)就是一个人所学的所有知识在大脑中围绕着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储存方式。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其应用语言的能力可称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则是指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以用来给学生一个能进行比较的基础;阅读文章的组织形式和风格,包含不同的问题类型就是形式图式。图式的抽象程度和图式的层次成正比例关系,层次越高越抽象,反之,越低就越具体。很多时候,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省略一部分信息,导致读者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通常是因为读者的内容图式出了问题。
二、基于图式理论,落实课前预习的要求
(一)“预习提纲”要“精”
预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使用主题和对象之间的交互模式的知识去解释文本。而学生不能读懂文章,主要的原因:一是文章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让学生调动大脑中已拥有的图式知识;二是学生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象的图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达到好的预习效果,必须先学提纲编写,可以从题目量的“少”和“有代表性”这两方面入手。
1.题目量要少
先学提纲的题目最好控制在3~5題比较恰当,因为如果题目太多学生看到了就怕,太少了又会起不到突出课文中心的作用。
2.题目要有代表性
正是因为题目量控制得少了,所以在题目的编写上就应该花心思去钻研教材,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是这样编写先学提纲的:
①蜗牛以前和现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书中用“ ”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②从这篇童话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
③这是一篇童话寓言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请写出来。
这是一篇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第1个问题来深入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蜗牛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有关的词句,是让学生通过画词、画句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第2题编排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读了故事后必然会有感受和体会,所以,让他们马上写下来,对他们的写作训练和概括能力是有帮助的。第3题是拓展题,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要大量阅读读外书籍,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进行拓展。
(二)预习的步骤要形成一定的模式
要想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必须要教会学生怎么去预习,明确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写出它的解释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的预习,在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是相当有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学生的语文识字的要求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每一课的独立预习中积累好的字、词。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适当适量的训练,从一开始的“先扶”,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仿说、填空,到现在的“后放”,让他们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无不体现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
3.读了课文,我不懂的地方是哪里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学生阅读的要求还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直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正如那句老话一样,“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只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去主动思考问题,那是没有用的,这样的人缺乏创造性。
4.预习提纲
老师可以将打印好的小纸条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它贴在预习本上。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可以在书上画答案,如果书上找不到完整答案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然后把答案写在“预习提纲”的后面。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课时的预习,前面三个步骤是第一课时的预习,等上了第一课时后,老师就会发现“预习提纲”可以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一层的预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回答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更深入地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明确的预习、准备充分的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起跳板”,可以让学习新知识的整个过程事半功倍。而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课堂开始,教会他们预习课文的方法,培养他们预习课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