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辉,尚雪梅,赵春霞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4.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首先,全球各发达国家的新战略激发了第四次创业浪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创业驱动的宏观战略,如美国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1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欧洲的《欧洲2020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2014德国工业4.0版》,英国的《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日本的《创新2025计划》等,其频率之高可谓前所未有。另外,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创客文化等因素合力下,创客空间运动作为创业的新形态,迅速风靡全球。根据全球创客空间维基站点的统计,截至2015年5月,全球一共有1 899个创客空间,分布在超过120个国家[1]。由此可见,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也为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国家和组织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强劲的动力。全球第四次创业的浪潮将汹涌而至。
其次,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全民创业提供了支持和平台。
新时期,我国正不断加快融入全球创业潮流的步伐。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就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的能动作用。2015年,总理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将“双创”战略提升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政治高度。随后,政府陆续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政策、基础设施、风险投资、技术转化等各种资源的支持,使普通民众收获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制度红利,拓展以创业为特征的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空间。
最后,大学生成为创业主力军的动力与困境。
大学生创业能力体现着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价值,理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先锋军。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湖南大学时,鼓励大学生要敢为人先,成为创业的实践者。2015年伊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牵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启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配套创业政策、合理利用政府资源,以创新引领创业,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然而与如火如荼的宏观创业形势相比,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实际创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2015年麦肯锡研究院发布《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只有2.0%、2.3%和2.9%,而同一时期欧美大学生的该比例为20%~30%[2]。在国家宏观创业环境“热”和大学生微观创业现状“冷”之间,哪些因素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障碍呢?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创业信息传递的角度进行探究,从这一侧面突破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系统问题的瓶颈之一。
在大学生创业困境研究中,很多学者从文化环境、政府策略的宏观层面,高校创业教育的中观层面和大学生个性等因素的微观层面,对大学生创新不足、创业率低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1)宏观层面
有学者认为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倾向屏蔽了创新本质[3];而传统文化的中庸观点与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背道而驰[4];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刚刚起步,教育体系不健全,专项资金投入较少、优惠政策难以落实、配套服务措施不完善等因素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5-6]。中观层面,高校对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培养的重视度不够[7];高校创业教育偏重于理论性,忽略实践性,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扰[8];高校创业课程缺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欠佳等因素直接制约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9]。个体层面,大学生功利化的创业价值追求,守业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限制因素[10];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参与度低,对社会规范性、创业优惠政策的感知度低也影响其创业意向[11]。
(2)微观层面
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创业信息及其传递等更微观的层面去探索,如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下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不相同[12];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信息生态中,信用治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13];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提供高附加值的创业信息和服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14];创业者对信息搜寻受到网络关系以及网络信任的影响,创业主体在信息搜寻过程中更倾向于高信任度的网络个体等[15]。
以上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多致力于从宏观、中观和个体层面探索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限制因素,重在改变大学生创业的体制、制度和机制。然而,众所周知,文化、政策、教育系统、个性等都是短期内较难改变的状态和要素。而关于大学生创业影响起效较快的信息及其传递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根据以上研究也表明,高校创业信息传递不通畅,信息网络中信任度低等问题会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因此,如何改善创业信息传递的信任度、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成为破解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根据对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的研究,于2016年10月对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三地四所院校的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级状态的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调查660份,收回文件6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样本分布情况表1。
表1 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续表
通过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可知,在学生对接收学校创业信息的频度上,74.4%的被调查大学生表明没有收到或偶尔收到学校的创业信息(图1),38.3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一点也不了解学校发布的创业信息,49.7%的大学生表示有点了解学校的创业创新信息,而很了解和特别了解的比例仅占到1.67%(见图2)。此外,对学校创业信息传达途径的调查中,学校主要通过微信群、QQ群、学校创业课和学校公众号(排名前三位)等途径发布和传递创业信息;而大学生渴望的、最适合他们的信息发布途径是微信群、QQ群、创业者专家讲座和参加模拟创业或创业营(排名前三位)等方式;同时,在参观创业孵化园、举行拍卖集市等创业活动方面,学校的措施与学生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图3、图4)。
图1 大学生接收学校创业信息结果统计(单位:条)
另外,大学生对学校创业发布渠道的评价中,认为渠道非常少、少和一般的比例为86.06%;在宣传创业信息方式上,评价非常单调枯燥和单调枯燥的比例为21.97%,评价一般的占52.12%;对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中,非常不好和不好的评价比例为13.64%,评价一般的占61.67%;在对创业信息内容的评价中,理论性强、单调乏味的评价的比例为20.22%,而评价一般的比例为52.12%。最后,被调查大学生对学校创业信息传递的总体满意评分为63.45(满分100分);对学校创业信息的总体信任度为68.74分(满分100分)。
图2 大学生了解学校创新创业信息程度调查统计结果
图3 高校创业信息传递途径调查统计结果
图4 大学生所希望的高校创业信息传递途径调查统计结果
总之,通过对高校创业信息传递的调查分析,高校在创业信息传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发布途径少、信息发布方式单调枯燥、创业课效果一般,信息传递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需求有差距,学生对创业信息感受度低等问题,总体的信息传递效果和信任度有待提升。
政府的创业政策、社会的创业氛围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信息传递给大学生,而学生结合个性、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认知、辨别和评价,再转化为是否愿意参与创业培养、参加创业实践等主动决策和自觉行动。本文旨在探讨在现有创业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创业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限,从中观高校层面切入,优化创业信息的传递效果,“挖掘”创业资源的现有存量,充分实现信息的导向功能。因此,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阐述创业信息传递过程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并结合信息传递模型,分析在信任基础上高校传递创业信息与大学生创业实践之间的信息博弈,通过创业信息传递博弈模型的构建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信息关键点,为政府和高校的制定和落实创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创业环境是由创业文化、创业制度政策、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多层面有机体[16]。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生存、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在创业环境中,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空间场所,将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创业支持融入创业教育系统之中,并将创业环境的诸因素转化成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大学生创业信息搜集的核心信息源。因此,在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过程中(见图5),高校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的首要信息源的发送者,它将政府、社会和自身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通过不同形式的编码转化为制度和政策讲解、课程、实习、创业孵化等一系列创业信息,并通过文件传达、网络发布、课堂讲授、创业大赛、实践体验和创业众筹平台等信息通道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在接收到这些创业信息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家庭环境、专业经历等因素进行解码,转化成适于理解和认知的信息,并作出参与或放弃创业素质培养、参加或放弃创业实践行为的决策。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决策信息又反馈给高校,使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反应进行调整,因地制宜,提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政府信息传达不及时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混淆、社会创业信息良莠不齐和创业案例错位宣传、学校就业信息和创业信息交叉影响、家庭传统对创业风险过度反应以及个人面临创业、就业、升学等众多信息的选择困难,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噪声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信息的传递的全过程。
图5 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的传递
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信息最重要的直接信息源,需要将具有激励性、引导性的创业环境资源要素充分编码,转化为适于大学生接纳的信息,并通过喜闻乐见和符合大学生理解特点的通道媒介传递,使大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创业氛围,体验到政府、社会、高校支持创业的态度和决心,激起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在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与学生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利益相关者,两者的信任关系成为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的诚信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和创业资源,也是影响大学生对创业信息接收度的重要因素。但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正经历着较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高校也不例外。如果大学生认为高校真诚而务实地执行某项创业政策,措施得力、针对性强,那么大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迸发创业热情,激发创业实践;如果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某些创业信息是敷衍了事、走过场,如高校缺乏针对性的创业培养方案和培训计划;高校的创业课程普及度低,授课形式刻板、实践性差;学校科技园产学研结合层度低等;这些现象折射出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大学生就会消极对待,久而久之,高校传递的创业信息会令大学生进入“塔西佗陷阱”①“塔西佗陷阱”即Tacitus Trap,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因此,高校在创业信息传递过程中,诚信度高、信息实效性强是重要指标。在大学生创业信息传递通道尚未完善,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权威示范性尚未确立的前提下,信息不对称性使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接纳意愿与其对高校信任度有密切关系。如大学生认为高校属于“负责型”,即学生对学校的创业信息的信任度较高,认为学校能认真严谨传达创业政策,举办针对有效的创业活动,周密安排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等,就会传递出“绝对善意”的信息信号;认为高校属于“形式型”,即学生对学校创新信息的信任度较低,认为学校传达政策敷衍搪塞,创业课程简单应付,创业实践走马观花等,就会传递出“不完全善意”的信息信号;并且认为“负责型”高校和“形式型”高校在创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很难确定。也就是说,高校在创业信息传递中是否“绝对善意”是大学生无法确定的,但却可以根据创业信息内容、传递通道、人员态度等信号进行判断。若该信号被大学生认可,就会据此判断出高校创业信息的“绝对善意”,即确定为“负责型”高校传递的创业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如愿意参加创业培训、进行创业实践等。若该信号不被大学生认可,据此判断为“不完全善意”,即确定为“形式型”高校传递的创业信息,就会采用不配合或用“无所谓”的消极心态去对待创业活动。因此,在博弈模型的设计中,高校作为完全信息博弈者,通过传递信号(m),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创业信号的感受类型。
此博弈模型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自然选择高校的类型θ,θ={θ1,θ2}。θ1:“负责型”高校;θ2:“形式型”高校。高校清晰自身的类型θ,但大学生无法判断,只知道高校属于θ的先验概率p(θ),假设学生确定高校“负责型”的概率,“形式型”的概率。而这些概率会在大学生收到创业信息感受信号后作出修正。
步骤二,高校可依据其类型θ的不同而产生某一特征的信息信号m以表达其类型。m∈M,M={m1,m2,…,mj},j(j=1,2,…,M)是高校的创业信号空间,代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信息信号集合。
步骤三,高校向大学生发出信号后,学生会根据信号m判断高校“绝对善意”或“不完全善意”,然后通过运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θ)得到后验概率=(θm),而是大学生对高校信任度的体现,并根据它选择行动a,a∈A,A={a1,a2},a1代表大学生接纳创业信息;a2代表大学生不接纳创业信息。
步骤四,高校和学生的支付函数分别为u1(m,a,θ),u2(m,a,θ)。
创业信号传递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是战略组合(m*(θ),a*(m))和后验概率的结合,它符合如下条件:
(θm)是大学生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θ) 、观测到的信号m和高校的最优战略m*(θ) 得到的[17]。
式(1)体现了大学生在一定的高校信任度(θm)基础上,学生对高校发出的信号所做的最优选择。式(2)体现了在预测到大学生的选择a*(m)后,高校的最优选择。式(3)体现了贝叶斯法则运用。
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决策理念里,“负责型”的高校会传递真实有效的创业信息;而“形式型”的高校就会传递虚空无效的创业信息。大学生接受创业信息信号博弈的贝叶斯均衡归属为分离均衡,即“负责型”或“形式型”的高校会以1的概率选择相异的信息信号。假设m1是类型θ1的最优策略,m1就不再是θ2的最优策略,而m2一定是θ2的最优策略。因此,假如传递“负责型”信号是高校的最优策略,学校就会通过各种内容和形式为载体传递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信息信号。反之亦然。公式如下:
因此,后验概率为
通过以上模型阐述,本文把逻辑关系清晰化,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传递的信息信号,影响大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接受度。特别是在目前高校和学生在创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创业信息的信任度更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接受度的关键性因素。所以“负责型”高校向学生传递创业信息,是深入有效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据此,高校要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行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向大学生传递“负责型”信号,通过翔实有效的信息内容、务实有益的创业培训、业绩斐然的创业成果、真诚周到创业服务等信号,告知对方自己发出信号的“绝对善意”,增加大学生的信任度,激发广大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业的信心和行动。
第一,加强互动开放,构建高信任度的高校创业信息传播环境。
高校创业信息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信息编码、通道选择和信息解码等过程,创业信息传播的信任程度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参与度。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转变思路,建立以“管理—信任—协作”为特征的服务型治理模式,与大学生受教育主体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重塑高校与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系统中的互动模式。
首先,高校促进创业信息的开放,通过创业信息公开、透明取信于人,高校可以设置“创业日”“创业政策专家解读”等活动促进信息公开。其次,提升创业课和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岗位的教职员工真诚、专业、友好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呈现“负责型”高校的“绝对善意”信号,构建高校多元化的信任空间。再次,高校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编码方式、传递路径、促进正向解码,建立学校与学生的强信任感,将国家、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举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群体中去。最后,高校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六位一体”的创业信息流动模型,调整创业信息编码机制,减少系统噪声,促进创业信息在开放、信任、协调的氛围中传递,提升创业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设计信息编码,促进高校创业信息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高校需要不断将政府、社会和自身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政策措施等落实到位。传统上这些内容多通过文件方式进行传达,而行政文件正统、严肃、单调的信息传递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和接受习惯。因此,高校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信息编码,变成专家细致解读、创业优惠小手册、创业话剧等信息载体,转化成适应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生动有效的信息编码。
对于普通学生的创业教育,高校多侧重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信息输入;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学校则多传递如何解决创业初期面临问题的信息,给予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项目选择、项目团队组建等辅助性指导;对创业启动的大学生,高校努力进行创业基金支持、公司创办手续简化、创业园孵化等资源分配支持和提供市场销售信息。而对已成立公司的大学生,高校则多给予公司发展战略指导、优惠贷款和特殊减免税、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和发展咨询。总之,高校对创业信息的分层次、多元化编码可以促进创业信息传递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增加了自由选择创业教育信息的主动权和决策权,促进高校和谐创业教育生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拓展传递渠道,提升创业信息的高效性和接纳度。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移动传媒已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创业信息传递中,高校要紧随时代脉搏,把握青年接受信息的特点,拓展创业信息发布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自媒体、多媒体在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新颖性。高校在传统创业课程、辅导员传达、宣传栏公布等传统信息传递载体的基础上,开辟如创业的公众号、微信、微博和QQ群等新平台,拓展创业舞台剧、创业微课、创业微电影、创业真人图书馆等新载体,提升创业信息传递的趣味性和可接收度。
同时,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成果展览、举办校友创业宣讲、参观创业基地、举办创业节等参与性广、互动性强的通道传递创业信息。另外,学校要将创业教育和企业管理课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知识传递;将大学生创业与“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相关的竞赛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来传递创业政策和培养创业能力的信息。总之,高校要构建多层面、多渠道、多媒介的传递模式,放大创业信息的信号能量,提高创业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强度。
第四,促成正向解码,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决策和行动。
大学生对高校传递的创业信息需要通过解码转化成自己理解的信息,并用来指导创业学习和实践行动。因此,高校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创业需求,对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强化企业经营、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提升大学生对创业信息解码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和理解。同时,高校要营造创业的人文关怀氛围,转变机构职能,简化创业程序,提升创新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行动开辟绿色通道。另外,高校利用政府的创业政策导向、逐步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高校的创业教育宗旨,培养学生创业正向解码的能力,发扬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倡导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弄潮儿。
[1] 张茉楠.全球创业与经济强国的战略选择[N].上海证券报,2016-01-14.
[2] 王伟忠.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三维联动与要素协同[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60-66.
[3] 刘波,周勇.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根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63-66.
[4] 刘琼,方锦.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管理,2014(8):66-67.
[5] 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5-69.
[6] 张春.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异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13(9):48-50.
[7] 韩力.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落实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8-50.
[8] 王凤玉,张晓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11):93-98.
[9] 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10.
[10]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4):73-77.
[11] 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100-107.
[12] 张玉智.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情报科学,2013(1):52-55.
[13] 汪景粱,张连峰,张丽.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2(2):271-276.
[14] 王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高校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J].图书情报工作,2010(4):88-89.
[15] 吕臣,林汉川.对外大型公共投资项目的动态监测与决策体系[J].改革,2016(5):89-100.
[16] 池仁勇.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42-46.
[17] 赫连志巍,赵春霞.政府培训和农民受训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J].理论研讨,2008(2):89-92.
Transmi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