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内的创业机会创造过程①
——建构主义视角

2017-04-20 03:26:32王朝云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行动者创业者机会

王朝云,程 丽,李 洪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

1 研究背景

机会创造观认为创业机会的本质是主观感知创造物,是创业者搜寻机会行为过程的内生现象,受其心智状态和行动范围影响,创业者遵照其最初的机会信念行事并观察市场反应,随着所获信息的增多而变化,形成以不断学习为基础的新机会理念的自然演进过程[1-3]。其重要流派建构主义机会创造观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用主观思维的组织方式来解读客观情境进而进行机会构建的过程[4]。早期的建构主义机会创造观倡导创业机会的本体论,把创业机会视为主观现象,认为机会是创业者努力和行动的结果,是在创业者与他人和情境的互动中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建构物,创业者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创业过程的影响。因此,创业者与创业过程是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共同演进创造出创业机会[5]。近期的研究注重机会创造的操作化研究,如Chiasson和Saunders提出了二元互动机会识别建构模型[6],Sarason等分析得出机会是在创业者采取的创业行动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有目的地与社会结构共演来创造的,同时新创企业是由创业者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并通过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独特互动共演来创建的,这个与新企业创建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共演过程是一个释义、采取行动、取得结果、进行反思的自反循环过程[7],Jack和Anderson运用结构化理论和嵌入性机制理论建立创业者和社会结构之间动态关系概念化模型,探索创业者、情境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创业视为一种嵌入社会经济过程的行为,强调嵌入性对机会创造的作用[8],Wood和Mckinley提出了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的概念化理论模型,将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可分为机会想法概念化、机会想法客观化和开发机会创建新企业三个阶段[9]。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创业机会研究并且取得成就[10-11]。总之,建构主义机会创造观坚持创业机会的本体论,关注机会创造主体与环境客体互动的机会创造时间延展过程,但是对机会创造的空间环境供给机会创造要素与创业活动时间延展实现机会创造这两个维度如何交融地创造机会的机理和操作化途径缺少揭示。因为机会创造研究不仅要探明随着时间推移创业者与创业机会互动的机会创造过程,还要探明供给机会创造的空间维度约束性和使动性,更要探明机会创造在时间上例行化和空间上区域化的交融过程。本文以创业活动富集的产业集群为空间载体,运用建构主义观探索其内机会创造的上述过程,以期在理论研究上深化机会创造机理研究,在实践中为机会创造提供操作化途径。

2 建构主义的时间与空间交融式社会建构过程模型构建

建构主义主张社会结构和行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下的社会建构过程,其中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强调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既是行动主体不断组织行动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既有约束性又赋予行动主体以主动性,行动主体与社会结构具有相互作用的二重性[12];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强调情境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主张行动主体对环境的阐释并且把这种阐释以言语的方式显性化的持续变化过程。二者都强调社会环境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是相互作用的[13]。

2.1 从结构到行动的内在机理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包括规则和资源。其中,规则是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等行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以一般化的程序,属于行动者的知识与理解部分,资源是行动者行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要素,资源构成行动的外在条件。源自于规则的知识和源自于资源的能力分别构成社会人行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并且,知识和能力产生行动所需能动性,进而促成行动[14-15]。据此,构成“结构(规则和资源)—知识和能力—能动性—行动”的逻辑链条(见图1),阐释了人的行动源自于环境供给结构的唯物主义观点,即行动是内在于人类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空间维度在行动中的必要性作用。

图1 结构(空间维度)产生行动的机理解析

2.2 从行动到(新)结构的创造过程

行动者虽然可以依据其既有结构中的规则构建初始概念或以脚本作为行动指导,以及依据现有结构中的资源作为行动先决条件,但是,由于行动者认知能力有限性和行动环境变化性及其叠加,行动过程中往往产生冲突甚至陷入困境[16-17]。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行动者解决所面对的冲突或困境方法是开展认知建构、意义建构和资源环境建构等[18-19]。据此,本文用“行动—认知有限性和环境变化性—认知建构、意义建构和资源建构—获取解决冲突或困境办法的意外结果(即新结构)”逻辑链条,阐明了行动过程演进如何创造新结构的机理(如图2所示),体现了行动过程(时间维度)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图2 行动过程(时间维度)创造结构的机理解析

2.3 时空双维度交融的社会建构模型

组合图1和图2构成图3,表示结构二重性原理:结构促成行动(①—②),行动又产生新结构(②—③),结构具有使动性和约束性因而是行动源泉又是行动结果。据此,本文构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交融的社会建构模型如图3。

图3 时空双维度交融社会建构过程机理模型

在图3中,从①—②—③的结构—行动—新结构的双维度社会建构过程模型看:空间结构维度供给的规则和资源是行动的充分条件,取决于行动所处环境的宽度和厚度;行动展现的时间过程维度是社会建构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具有偶然性或意外性即往往不是一次成功,可能需要多次反复,取决于行动者的认知建构和意义建构以及资源环境建构水平等,是社会建构的必要条件,空间维度供给结构促成的行动和行动中应对主客观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意料之外结果相互交融,是社会建构的充要条件。把该模型运用到产业集群内的机会创造过程研究,具有理论上的解释力和实践上的指导性。

3 产业集群内时空双维度交融的机会创造过程

本文把时间空间交融的社会建构过程模型运用于产业集群内的机会创造过程,分析思路见图4。

3.1 创业机会创造行动的逻辑起点——产业集群的特定结构

产业集群内具有的结构提供有关创业规则和创业资源,共同集成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形塑创业行动者及其能动性,促成机会创造的行动。

(1)产业集群的结构供给了机会创造规则和资源

产业集群研究视角主要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区理论、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强调集群内低运输成本的重要性,之后的研究强调通过产业集群获得产业专业化、劳动力集聚和知识溢出等外部性以及交易成本效应[20-21]。例如,产业区理论强调微观经济和文化在影响地区竞争力和成长中的作用,重点强调文化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经济地理学认为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认知效应、社会网络成为必需的资源,新经济地理学用纯金钱的外部溢出性来解释地理集聚和集群化带来的经济好处。我国产业集群内政策资源多,产业传统、传统文化、关系主义和家族观念盛行,经济转型和制度转型特征明显[22-23]。结合以上主流观点,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本文提出产业集群特征供给了机会创造的如下结构。

图4 产业集群内时空双维度交融的机会创造过程模型

第一,产业集群的结构性特征供给了创业所需的产业规则。由于产业集群内存在产业上关联性和空间上集聚性,具有外部性与专业化分工、文化根植性和关系嵌入、高等要素聚集和企业间竞争、模仿和持续创新等特征[24-27],这些特征供给了产业的习惯、惯例、例行性活动等,使得产业知识成为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常规;并且产业集群内弥漫的创业氛围和知识供给了有关创业的程序、方法、技术、社会网络、组建新企业的行业经验、管理知识,这规则形成机会创造时感悟的“原材料”。

第二,产业集群的结构性特征供给了创业资源。依据建构主义观点资源是行动者行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要素,可以划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12]。产业集群内的配置性资源表现为集群中聚集的高等生产要素、中间品市场、优质的劳动力市场等,以及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如集群内企业之间竞争及模仿形成推动成本下降与操作方法优化、提高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等。产业集群内的权威性资源体现为集群内具备创业行动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场景、共同在场的行动者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这些使得产业集群内创业行动者具有比集群之外的创业行动者更丰富的资源。

(2)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规则和资源分别形成创业行动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集群内的产业惯例、例行性活动等产业知识和弥漫的创业氛围供给了有关创业的程序、方法、技术、社会网络、组建新企业的行业经验、管理知识,这些规则直接转化为机会创造的知识。能力包括行动主体本身所具有自主性的转换能力和支配能力,其中的转换能力与获得资源的绝对性相关,支配能力是行动过程中资源动员能力的差异性的表现,其大小都取决于行动者能够动员资源的多寡。由于产业集群赋予丰沛资源,直接提升了其内创业者获得和动员资源的能力。

(3)产业集群结构形塑了机会创造的主体创业行动者

依据现有的研究观点,在弥漫了浓厚创业文化的产业集群中,对企业家的认同与尊敬、对创业赞成支持态度,对创业失败包容态度等共同作用,培养和激发集群内人员的创业意愿。产业集群内的从业经历与经验是员工获取创业所需要的商业专有知识、技术专有知识,掌握创业技能的直接渠道。因为从事特定产业的员工,在日常工作岗位上能够掌握特定产业的技术知识,了解未被解决的技术问题,甚至看到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获得特定产业或产品的技术专有知识,并且从事特定产业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了解与本产业相关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营销知识、融资渠道等商业专有知识,还直接或耳濡目染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由于在地理上接近和产业上关联,不同企业的员工之间交往必然频繁,相互学习,分享集群内部隐含性的知识,间接获取特定的产业经历与经验,形成创业技能。产业集群内大量成功创业者的榜样作用和创业条件的可比性,是激励个体开展创业活动的两个维度。集群内地理上的接近使得成功创业者及其经验在集群内广泛传播和强化,经常激励、燃烧着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激情,使得具有创业精神和愿望、已经具备创业所需技术技能和商业知识的潜在创业者跃跃欲试地准备创业。当潜在创业者经常目睹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人能够创业成功,就会增强自己的创业信心,比较乐观地评估创业风险,从而增加其创业的可能性,进行身份构建。此外,产业集群拥有多样政策支持对潜在创业者产生吸引和支持效应。

(4)产业集群内的创业知识和能力提升创业行动者的能动性,进而促成创业行动

结构化观点中的能动性指人们行动时所具有的意图和行动能力,其源泉是特定空间环境中结构供给的规则所形成的知识和资源所产生的能力。产业集群提供的产业规则形成创业知识、创业资源形成创业能力,促成了创业行动者的创业能动性;有意图有能力的创业能动性促成创业行动发生,这些行动包括机会识别评价与实施行动、创业资源整合行动、创业团队组建行动等。

总之,图4①—②揭示了从产业集群结构到创业行动发生的内在机理,表明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对创业行动的功能性作用。

3.2 应对创业行动中主客观不确定性的建构过程与创业机会创造

在创业行动中,由于创业行动者的认知有限性(如识别评价机会的有限理性等)和创业环境变动性及其叠加,即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资源、时间压力等,这需要创业行动者开展创业认知建构、意义建构和创业资源环境建构等以应对这些主、客观不确定性,其结果往往是机会创造的源泉。

3.2.1 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认知建构与机会创造

创业认知是人们在机会评估、企业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用来做评定、判断或决策的认知结构[28],关注创业者如何解读、分析、存储和使用市场环境中创业相关信息,重在研究创业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信息加工过程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认知建构的途径是行动者通过与他人和环境进行交互式沟通互动,开展自我内部思辨、反省和积极主动学习,如将初始概念或脚本与外部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实现先验知识或经历不断符合客观环境要求,从而将前个体经验转换成后个体经验。其结果是产生认知趋同效应或认知差异[29]。通常,认知建构过程是按照合法性、重要性和支配性原则进行[30]。

创业认知建构是认知建构在创业研究领域里的运用,具体途径主要有:其一,创业行动者对创业行动中获取的内外部信息进行自我内部的思辨、反省和加工,将自己原先的创业想法与新的信息进行融合建构新的创业认知。如情报学中的布鲁克斯知识方程式K(s)+ΔI=K(s+Δs)中,K(s)为个体原有的信息知识结构,ΔI为吸收的情报即能够理解、整合到个体信息、知识结构中的信息,K(s+Δs)为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31,32]。其二,创业行动者通过与创业环境中其他人和环境的沟通交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其过去经历和先验知识更加符合现实客观环境要求,从而将前个体经验转换成后个体经验。以上两个途径不仅可以产生创业认知趋同效应,而且可以产生更多创业认知差异即意外结果。据此,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认知建构途径:一方面是创业行动者利用产业集群内部获得的产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进行自我内部的思辨、反省、加工,将自己原先的创业想法与集群内的信息进行融合建构新的创业认知;另一方面,通过与集群中他人和环境的沟通交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自己的经历和先验知识不断符合集群内创业现实环境要求,使得创业行动过程中的阻力变小、难题到解决,使得创业行动者的创业认知随着集群内创业实践的开展而提升。这些创业认知建构过程不仅可以产生创业认知趋同效应,还可以产生创业认知差异,正是这种认知差异产生的意外结果才是集群内创造新机会的源泉。

3.2.2 产业集群内的创业意义建构与机会创造

意义建构指行动主体对所处环境的阐释,并且将这种阐释以言语的方式显性化,其方式是人们通过在自己所熟识的情境中读取不同的重要意义来认识现实[3]。创业意义建构过程遵循在创业事实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意义生成(sense-making,即对自己构建的创业机会原型解读、与集群内同产业创业者对话沟通进行身份构建)、创业意义组织(sense-organizing,即对初步生成机会的意义进行解构、评价)、创业意义给赋(sense-giving,即与利益相关者沟通、释义构建的创业机会给其他人员)三个阶段进行,并且也是按照合法性、重要性和支配性原则实现的[23]。通过意义建构应对产业集群内的主客观不确定性,也产生意料之外的认知结果创造创业机会。

3.2.3 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资源环境建构

创业面临的情境之一是高度资源约束,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行动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约束,建构主义思想的解决途径是开展创业资源环境构建,即创业行动者通过与集群内利益相关者的交往、对话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认可,甚至是赋予资源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开发一些以前没有的资源。这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料之外后果”与创业行动者本身更加匹配、更加切合产业集群情境和利益相关者自身情况。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资源构建既要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搜寻出利益相关者,更需要背后的利益机制,沟通是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从而在解决资源约束中创造出创业机会。

总之,图4②—③揭示了为应对产业集群内创业行动中的主、客观不确定性等情境。创业行动中通过创业的认知建构、意义建构和资源环境建构等,从而创造机会的内在机理,表明了创业行动的时间维度对机会创造的功能性作用。

综上,图4所示的①—②—③模型体现了产业集群内的特定结构促成创业行动、在创业行动中创造新机会,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结构的从而更好地创造机会的迭代机理。

4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据上,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

第一,产业集群空间维度供给的结构(规则和资源)是机会创造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这些规则和资源分别产生创业知识和能力,进而形成创业能动性并且最终促成创业行动,这是机会创造的充分条件。因此,创业机会创造不是无本之源,取决于创业环境如产业集群内产业生态圈的宽度与厚度。

第二,在创业行动的时间延展过程中,由于创业活动的高度不确定性和资源强约束性特征,创业行动者为应对这些主客观不确定性,必然需要开展创业认知建构、意义建构以及创业资源环境建构,在这些建构过程中往往产生与初始构想不一致的、意料之外的结果即创业机会。因此,创业者应对创业不确定性水平即创业认知建构和意义建构以及资源环境建构能力决定机会创造的实现程度,这些建构能力构成机会创造的必要条件。

第三,产业集群结构促成创业行动,创业行动克服不确定性的社会建构产生新创业机会,同时也提升和优化了产业集群创业结构,为新一轮机会创造提供更有利的集群结构。因此,产业集群内机会创造是集群的空间维度与其内创业行动的时间维度交融递进的结果,双维度交融递进是机会创造充要条件。

4.2 启示与展望

首先,创业机会被创造于特定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的厚度和宽度决定了机会创造充分条件。其次,应对创业不确定性的措施是机会创造的源泉,机会创造就是通过开展创业认知建构、意义建构以及资源环境建构等,这些构建能力是机会创造的必要条件。最后,时空交融的多轮递进过程是机会创造的充要条件。这就要创业行动者具备在高度不确定性下的进行创业行动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毅力等。因此,创业生态圈的构建,以及创业认知建构规律、创业意义建构规律和创业资源环境建构规律,尤其是两者之间交融互动的途径是创业机会创造研究的未来方向。

[1] Sarasvthy S 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2] Alaresl S A,Barney J B.Organizing rent generation and appropriation:wo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firm[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5):621-635.

[3] Duta D K,Crossan M M.The nature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using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11):23-48.

[4] Hayni J M,Shepherd D,Mosakowski E,et al.A situated metacognitive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mindse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2):215-229.

[5] Sarasvthy S D.Effectuation: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M].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8.

[6] Chiasson M,Saunder C.Reconciling diverse approaches to opportunity research using the strucuration theory[J].Journal Business Venturing,2005(6):747-767.

[7] Sarason Y,Dilard J F,Dean T.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Reply to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structuration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238-243.

[8] Jack S L,Anderson A R.The effects of embeddedness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5(5):467-487.

[9] Wood M S,Mckinley W.The prod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0,4(1):66-84.

[10] 方世建,孙累累,方文丽.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经典模型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5):2-13.

[11] 杜晶晶,丁栋虹,王晶晶.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7.

[12] Giddens A.The Constric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3] Weick K E,Sutcliffe K E,Obstfelb D.Organizing and the process of sense mak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4):409-421.

[14] 郭忠华.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J].学海,2004(3):48-54.

[15] 乔丽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研究——对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概念的深度审视[J].天府新论,2007(5):97-101.

[16] 张振华.行动与结构的整合[J].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8-90.

[17] 金小红.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J].江汉论坛,2007(12):94-97.

[18] 郭强.吉登斯社会行动时空维度模型的知识社会学改造[J].创新,2013(3):5-9.

[19] 陆春萍,邓伟志.社会实践:能动与结构的中介[J].学习与实践,2006(2):76-83.

[20]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1] 闫华飞,胡蓓.创业者行为、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3(8):27-32.

[22]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 Weber 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

[24] 李小康,胡蓓.产业集群内创业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45-49.

[25] 马仁锋,吴杨,沈玉芳.产业区演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10):1276-1288.

[26] 王周扬,魏也华.意大利产业区重组——集团化、创新与国际化[J].地理科学,2011(11):1335-1341.

[27] Piore M,Sabel C.The Second Divide[M].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4.

[28] Mitchell R K,Smith J B,Morse E A,et al.Ar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universal?Assessing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across cultur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6(4):9-32.

[29] Weick K E,Sutcliffe K E,Obstfe L D.Organizing and the process of sense mak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4):409-421.

[30] Scott W R.Organization: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M].NJ:Prentice Hall,2003.

[31] 钟信义.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32] 邓卫华,易明,蔡根女.基于信息过程模型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92-97.

猜你喜欢
行动者创业者机会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给进步一个机会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7:40
最后的机会
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 02:45:44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海峡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 07:27:20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43
互联网创业者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