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丹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数学与思维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要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就一定要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作为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发掘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落实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明辨出数学问题的隐含条件,打通知识与知识之间沟通的脉络,在短时间内在思维中构建出最简洁、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并应用到数学学习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仅有的书本知识,最关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框架,形成具有自己的数学思维特色和数学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地锻炼、完善自己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通知识间的串联,构建思维逻辑体系,提高思维的深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浏览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挖掘出题目的本质属性和考查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应用,融会贯通,完成解题。
下面举个例子(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周末,明明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为爸爸选购衣服,售货员阿姨告诉明明,一条裤子48元,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三倍,请问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个问题,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源——先算什么呢?从提问出发,触发学生去思考。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一套衣服的價格等于上衣的价格加裤子的价格,现在上衣的价格不知道,要算上衣的价格是多少钱。已知每条裤子48元,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三倍,结合第一章所学的有趣的乘法,学生很容易根据两位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计算出上衣的价钱。
通过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发问——先算什么?由此产生追根溯源的效果,进而联系题目中所给出的讯息,帮助解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道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眼光去审视数学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下面,列举一些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顺向综合思路
此解题法也被称为综合法,强调从既有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倒,一步一步得出新的解题条件,再结合新推导出的条件,逐步推倒,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2.逆向分析思路
也叫分析法。顾名思义,该方法的精髓在于从问题入手,明白问题提什么,再根据求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数量,一步一步倒推,在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中求解题所需的条件。
3.一步倒推思路
此方法是将顺向综合思路与逆向分析思路相结合交替使用的综合解题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采用这种方法解题时,先根据提出的问题倒推一步,再根据求得的条件,结合题目中的信息,顺推一步,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一直到求出正确的解为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针对一道题,请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达到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独创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方式,主动追求新颖、独创的思路,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经过知识的杂糅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反问自己,使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越来越灵活、熟练。也要注重灵活运用扩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去思考问题,锻炼、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数学科目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刚.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4(5).
[2]何祥中.数学自主学习之我见[J].教育,2015(8).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