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教案是一堂课教学的脚本,是教学发挥的依据,是蕴积在老师心中智慧和能力的外化形体。它就像是戏剧中的剧本,只有剧本精彩丰富,演员才能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人剧合一,表演的戏剧才能感动人心,吸引观众。因此,要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数学课,备课这一关是最重要的。但备课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图形形成,而是一个包含“心、行、形、型”的一体化和完整性过程,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一、备课要有“心”
心中要有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心智能力提高为基础,以学生心理状况为准则,然后实施教学。每堂课不仅应该明确知识目标和教学功能,而且还应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应该延伸课本课堂知识对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作用,时时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知识需要及塑造高尚的人格情操放在第一位。如教学的内容可以生活化、趣味化,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备课时,我们要使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乐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大课堂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进实践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真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二、备课要转“行”
备课要由备知识、备课本拓展到备过程、备方法、备生活。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深入人心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方法探寻。老师的课堂行为转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备课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定位,看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自己唱独角戏,有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感受体验课堂和知识,有没有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现在的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转变,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探究合作关系。备课时老师就应该抛弃“唯我独尊,唯我是依”的架子,要有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的胸怀和思想,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老师应成为和學生一样的求知者,求实创新,发扬个性,和学生一起探疑解疑,一起让数学课堂变成大家喜欢、人人参与的乐园,而不是自己个人表演的舞台。
三、备课要完“形”
很多老师的备课本,除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课堂作业外一片空白,别无他物。其实课堂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动态过程,所以大的备课观不单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教案的文字形成过程,还应该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调节转变和未雨绸缪及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和认真总结,这才是一节完整无缺的备课。“智着千虑,必有一失”,有的时候,课前想得再完美无缺,到了课堂中碰到一些教学突发事件,难免计划被打破,教学任务难以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尽搬书本,尽信书本,不去考虑教学机智,不去全面思考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而应该再次精心的组织完善第二次备课,把每一堂课发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坚持做好课堂笔记,把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堂课下来要认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因此,备课应该在传统备课形态上加以完善,做到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的完整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补充、有效提高的备课体系。
四、备课要成“型”
这里说的“型”指的是要探索备课的形式,完善备课的模型。既可以展现个性化色彩浓厚、富有创新意识的个人备课,也可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建立健全集体备课组的体系。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行同一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但许多都流于一种形式,甚至一人一个单元,一人一篇课文分任务备课,然后统一教案,统一印发,统一讲授,省时又省力,很多老师就钻了这样的空子,变得懒懒散散,不去钻研了。其实定时间、定地点的集体备课有很多的优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在教学中碰到了个别疑难杂问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这样就避免了孤军作战的不足。还可以促进教科研的提高和完善,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博采众家之长,把科研与教书、理论与实践连为一体,从而推动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健全备课制度,在同一备课组形成新老教师互帮互助的形式,通过以老带新,以老促新,老新互学推动数学学科整体师资力量的提高。
总之,课上40分钟,课下需用功,只有积累真,方能见真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有没有认真踏实精心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只有多思、好学、善变,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提升水平,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绪毅.试谈小学数学的备课[J].教师之友,1996(7).
[2]龚祖华.小学数学备课的基本原则[J].教师之友,1995(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