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楠
【摘 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结交玩伴也是有一定的方式,通过他们自身意识的感知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交友方式“混龄游戏”。这种极为特殊的交往形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发种种探析,究竟这种混龄游戏的交往方式对于幼儿情感知识层面有何独到的发展。综合社会各界的言论,本文就混龄游戏对幼儿在社会中的发展有何内容及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
【关键词】混龄游戏;幼儿生活;幼儿管理
社会中的幼儿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并且孩子的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纲要表明幼儿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相处,并接受成人给予他们的教育以及他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幼儿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更多他们自身不为所知的内容,仅仅与其同龄的幼儿交往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接触面也只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而当他们与成人进行一定的交流,不只是言语也可以是简单的动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更多较深奥的知识点。所以在幼儿自由选择玩伴的前提下,混龄游戏对幼儿在社会性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社会中各界对于混龄游戏的认知
(1)游戏理论的提出者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幼儿在成长期会进行不断地模仿、询问,这个时候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了一定的认知,在游戏的同时提出问题,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不断地探究,此时的幼儿玩伴并不能正确的为其解答,也无法将答案具体化。例如:某档节目组织了一群儿童参加,进行一些游戏比赛,此时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幼儿比赛中表现的不太如意,也引发他们对自己比赛成绩的探究,需要比他能力强的人来解答。所以同龄游戏无法满足他对知识层面上的需求。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维果斯基。维果斯基表明,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就是幼儿在生活与游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水平与得到成人与同伴的帮助使得自己的认知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的水平区间。儿童间的游戏仅限于玩具玩伴的娱乐,达不到一种能够引起儿童去探究问题的层次,而大龄儿童的游戏较幼龄儿童间的游戏层次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幼龄儿童与大龄儿童间的游戏水平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大龄儿童会通过问为什么再慢慢去研究,而幼龄儿童只会问为什么。所以大龄儿童对于幼龄儿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幼龄儿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点。
(3)社会学系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班杜拉指出幼童以及成人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都是进行不断地观察与探究进行自我知识的储备,即对他人(同龄或是大龄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学习等方式进行观察,以他人为自己的学习榜样,通过他人的表现行为来探究自己的认知,而且所观察的对象越多,得出的知识面更广。比如,湖南卫视新开的一档节目《神奇的孩子》中就有很多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较同龄儿童更为出众的能力。
二、混龄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影响
(1)幼儿与同龄之间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影响较小。在当今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教学模式基本等同于国家义务制教育,基本跟随国家教育安排进行学习,对课本外的知识讲解甚少。然而此时的幼儿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为需要满足自己的智慧需求,所以他要去游戏,寻求解答,以为他自己在社会中的成长做一定的铺垫。然而同龄玩伴间的游戏交流仅限于只言片语,童言表达出的是天真状,而对知识的求解同龄儿童并不能满足对智慧的补足。
(2)混龄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重大作用。幼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认知意识,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玩伴间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认知层面的冲突。混龄游戏对于幼儿是一个关键步骤,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就会逐步发现自己的欠缺或者优势,在社会性水平认知力的引导下,幼儿就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接受新知识新想法新事物,并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同时需要自我评判,创新思维结构,营造新的知识层,使其自身的社会性水平得以提升。
三、幼儿生活学习的管理与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受到幼儿教师与父母的重视,极力督促幼儿在社会性、情感、意识认知的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榜样来引导,大龄人员应该积极为幼儿作考虑,提供足够的空间便于幼儿的成长,让孩子在不断提升自我的意识中不断进步,不断锻炼自我,督促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结束语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问题,而往往有些儿童可以自我处理,有些儿童却是难以解决,这就是认知水平高低不同的表現。所以,幼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与同龄儿童交往的时候也要多接触大龄儿童或者是成人,以他们为榜样去学习,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欣茹.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6,(14):185.
[2]王影丽.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72):186-186.
[3]袁婷婷,师远贤.基于混龄游戏的幼儿园课程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6,(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