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文广 徐 玮
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创新思考*
■ 薄文广 徐 玮
“一基地三区”的新定位凸显了天津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新功能定位的核心,也是其它三个功能的立足点。在总结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的成就及不足基础上,结合天津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协京冀为首要、调结构为主线、扩开放为抓手、提链条为路径、造生态为支撑,创机制为保障等六条加快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内涵 先行先试 创新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实际发展效果之间的巨大差异,发达的京津两市与较贫穷的环京津的河北省之间的巨大差异,京津对于环境的敏感与河北省重化工业的燃料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全社会特别是京津冀三地地方政府之间关注的焦点。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京津冀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重构,天津的“去中心化”与北京的“去功能化”特征凸显。天津的定位由之前的“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 转变为“一基地三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些人特别是天津地方政府相关人员认为国家对天津的定位有了下降,已经从之前的所谓北方经济中心下降到了没有太多具体指向的所谓基地、区而非指向更明确且具体的中心。但实际上,相对于之前对天津定位北方经济中心而言,更多只是一个美好的目标而非当前符合实际的定位,因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影响力以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而言,当前天津都和北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即使中央政府对天津的定位是美好的,但实际上颇有些名不副实的味道。
而实际上当前天津的“一基地三区”定位更符合天津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而在四个定位中,相对于其它三个区的定位,“一基地”的定位在全国范围看是具有唯一性和独占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无论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还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都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行业领域,且这样的行业更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和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而改革开放先行区在当前中国也具有非常大的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每个区域或重要城市都可以被定位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因此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对于天津无疑具有更好的针对性的现实性。
(一)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内涵
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包含三个关键词:先进制造、研发和基地。先进制造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模式的制造业体系。先进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的核心,先进制造模式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提供生产方法和理念,先进制造业则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载体,也是先进制造的最终形态。
研究与开发(R&D,简称研发)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当前,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研发则是科技进步的直接源泉和重要支撑,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发并不仅仅是经济进步,而实际上研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即研发产业是指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并以研发活动的产出为主要收入的行业,产业主体包括独立的研发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中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机构,研发产业的投入主要为研发经费,产出主要是论文、专利、新产品和专业技术等。从本质上来讲,研发产业是一种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
而基地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二是具有“聚”和“散”的能力。首先,基地的产业要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产品总量较大,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对所处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能体现所在地区的生产优势和特点。其次,基地对所处行业的相关生产要素应具有较强的聚集能力,能吸引一流的工程师、专家、技术、资本到该地区从事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同时也具有对外信息发布、国际经贸往来、品牌推广、人员交流等能力。
综上所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内涵是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研发转化为先导,以绿色发展为基准,从而引领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目标
“一基地三区”的新功能定位凸显了天津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它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天津发展方向和目标。“一基地三区”不是简单并列关系,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新功能定位核心,也是其它三个功能的立足点。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服务于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依托。四大功能定位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从天津发展实际看,实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包括3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应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基地不仅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组织概念。作为制造业基地应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对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和要素具有很强的聚集能力,对临近区域和相关产业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扩散力。天津先进制造业应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应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与产品总量,其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占较大比重,并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对所处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同时,先进制造业应具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能够体现天津的生产优势、技术优势和制造模式特点。
第二,应是全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转化高地。研发不仅是重要科技活动,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研发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作为高端服务业的研发是先进制造的核心环节。长期看,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依赖于研发转化,因此天津应致力于打造全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转化高地,与北京更多承担基础性和全局性研发创新不同,天津的研发应集中于应用研究和转化,更多是解决先进制造业核心或关键的技术难题,将研发转化作为促进先进制造发展的有机部分和重要支撑,并形成快速转化的机制条件。
第三,应是“中国创造”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从产业关系看,先进制造研发包括研发转化、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从要素构成看,它需要有政府、技术拥有方、制造企业、资本方、社会中介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天津应成为“中国创造”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并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千亿级总部企业、10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和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杀手锏” 产品;另一方面,要汇聚一大批高端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产业化基地以及大批创新人才,真正成为全国创新主体聚集区、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中国创造”引领区。
“十二五”期间是工业天津大发展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工业规模大、增速快;产业结构优、层次高以及民企比重升、创新强的好态势。
(一)工业规模大、增速快
从纵向看,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2.15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3万亿元,增长了38.14%;工业增加值由2011年0.54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0.71万亿元,增长了31.48%。而同期,上海工业总产值下降1.8%,工业增加值下降1.7%。从横向看,天津工业规模已经超越深圳,基本接近上海。超大型航天器、大众变速箱等大项目好项目的竣工投产,装备制造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现代工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形成,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结构优、层次高
天津传统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而战略新兴产业则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特别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具体如表1所示。虽然这些新产业产值和传统优势产业相比还较低,但增速较快,2014年,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家和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8.01%和17.0%,先进制造业对整体产业体系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已经初现,天津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工业结构正朝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
(三)民企比重升、创新强
近些年来,天津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全市经济支撑拉动作用逐渐显现。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781.4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7.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6万亿元,占全市比重44.99%,增长15.6%,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5.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外贸出口102亿美元,占全市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总量已达到7.2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3400家,民营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增强,2015年民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市75.8%和69.6%,民营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6.9万户和2900户,分别占全市95%和85%。
表1 天津主要优势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
“十二五”以来,天津工业发展较快,在规模等“量”上有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处于扩大规模和产业升级阶段,在“质”上与深圳等工业转型较早的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
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天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从研发投入看,2015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26%,而同期,上海是1.39%,深圳是2.45%(2014年)。从研发产出及研发转化看,2014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有效发明专利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低于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此外,面向和支撑未来重大需求的一些高水平研发机构在天津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仅央企、部委所属的一些大院大所就超过1000家,而天津只有几十所。另外,天津市近些年里出台了不少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如意,创新性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率都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天津先进制造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有竞争力的引领性产业和领军型企业较少
天津工业总体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制造的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尤其是缺少能引领全国某一行业的先进产业,缺少对先进制造起引领导带动作用的领军企业。这是造成天津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高、不精、不尖”的原因之一。而北京的北汽和联想(虽然2015年工业在北京GDP中比重仅为19.6%。但北京制造业占据了产业高端且主要由一些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组成,2015年北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452亿元,联想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98亿元,这些大企业对北京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上海的上汽和宝钢、深圳的华为和中兴甚至青岛的海尔和海信等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天津制造业仍处于资源集聚阶段,向“服务型制造”、“天津智造”过渡仍有较长路要走。
(三)软服务支撑环境较弱,未形成与硬制造的有效融合
虽然近些年来天津工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转化均需要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需要从研发到制造的转化平台和市场网络。支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远未形成,其支撑作用仍较薄弱。从服务业占比看,天津现代服务业与上海、深圳仍有较大差距。以典型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2014年天津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22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20亿元,而同期,上海分别为3400亿元和1211亿元,深圳分别为2194亿元和918亿元,2014年天津金融业仅为上海和深圳的41.8%和64.8%,此外,天津在人才、圈层、氛围等软环境打造方面也缺少体系和协同,与天津先进制造业远未形成互促互进、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为首要
以深化京津冀协同为首要,加快“天津制造” 与“北京研发” 对接融合,创新津冀合作模式,促进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紧紧抓住现阶段天津发展面临的京津冀协同的历史窗口期,积极吸引和利用北京创新资源,依托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天津制造业能级,在产业对接和协同模式上探索“天津制造”与“北京研发”深度融合和对接路径。在天津制造对北京研发需求强于北京研发对天津制造需求背景下,天津应善于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解决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短板。如交通上尽快打通天津面向中西部省份大通道的津承高铁和津石高铁,产业协同上,加快“天津制造”与“北京研发”融合步伐。
第一要高度重视央地关系协调,把握央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投资布局,进一步引入其产业链条(如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中的相关环节,为其作好研发转化和各种配套服务。
第二要积极吸引北京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北京院士总数占全国份额超过了半壁江山,央企、国家部委、中科院、北京高校等所属的大院大所总数达几千家,北京在航空航天、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等主导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天津应充分利用高端制造优势,搭建高水平研发转化平台,构建“研在北京、转、制在天津”的格局。
第三,通过共建工程中心、科技联盟、孵化器、园区对接合作、园区共建等方式与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实现先进制造与研发创新的融合和双赢发展。天津市经信委、科委以及高新区、开发区等相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入京访谈,了解相关研发机构的转化特点和发展诉求,找准科技创新中心与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对接点,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引入和对接“北京研发”。加快建立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直接与北京中关村院所的对接平台和专项合作协议,以先予不取或先予后取的思路把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京津合作做实、做强,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津冀产业合作方面,一方面应在港口建设和钢铁石化等产业走优势互补的发展之路,探索同类产业交叉持股、战略投资合作以及互换并购(如天津国有钢铁企业被河北钢铁并购或收购,而天津港口并购河北相关港口)等方式实现津冀产业分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空间优势,将一部分不适宜在津发展产业梯度转移至河北,使之成为天津先进制造的对接点和配套加工基地,以提升天津先进制造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以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空间结构,提升天津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能级。
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积极利用供给侧改革契机,调整天津产业偏重的产业结构。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压缩石化、钢铁等行业无效产能;同时加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二要完善企业结构。“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引领和“科技小巨人”支撑的企业共生格局。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引领性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天津在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营造制造氛围和创新环境,吸引和培育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出更多“杀手锏”产品,针对性的破解本土民企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和难题,加快高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具有创新活力、自生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要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强化“新区事情新区办”的大局意识,举天津全市之力支持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好其龙头带动和体制创新的引领作用,在制造与研发并举、制造向创造转变方面迈出新步伐。同时,改变天津产业布局“重南轻北”的格局,充分发挥武清、北辰、宝坻等西北部城区的区位优势,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副中心东拓的契机,将北部地区的产业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融合发展,形成天津市产业发展新高地。此外,针对目前各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功能重叠的问题,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和园区定位,并适当合并和整合,使之利益协调、优势互补、相互助力,形成共同支撑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空间格局。
(三)以对内对外开放扩大为抓手
以扩大对外开放为抓手,应本着“天津之外都是外”思路,引央企、调国企、强民企、招外企,打造引领性产业和领军型企业。
高效集聚和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是先进制造研发之本。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持续流入是京沪深等城市发展的共同经验。应以“天津之外都是外”的更为开放姿态去吸引和集聚国内及海外的优质资源,通过引入和对接外部要素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针对天津市制造业的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引央企、调国企、强民企、招外企”的针对性举措,并开辟优质要素和投融资国际通道,为天津先进制造“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举办第三届(未来应定期举行)天津市与中央企业恳谈交流会方式,重视央地关系协调,强化与央企的交流合作,针对央企在津相关产业(如占据重要份额的石化和航空航天产业),加快构建其完整产业链,大力吸引央企所属大院大所科研人员和项目进驻天津。
在地方国企发展上,天津存在着大而不强特征,应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思路,调整天津国企,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
民营企业无论是对于百姓就业还是收入提升都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天津在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较少,提升江浙、闽粤、京沪等民企入津步伐,在资金和人员上加大对天津相关省市合作交流办的支持力度。
外企作为天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津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中,天津应针对先进制造业特征和格局,加大对制造业龙头外企和生产性服务业外企的吸引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自主操作系统等新兴领域应鼓励跨国独资企业的进入,让外企由单一生产项目转向集群式发展、研发与产业化一体式发展,使之成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支撑。
(四)以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强化为路径
以强化链条为路径,延伸产业上下游链条,加快“两化”融合,依据现有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天津附加价值。
对传统优势工业,如石化产业,应通过南港工业区的配套建设,使大项目尽快投产和运营,加快天化、大化等老化工企业向南港工业区的搬迁和聚集,针对天津石化产业深加工不足的短板加大天石化下游精细化工类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以完善石化链条。加大钢铁业向工程特殊用钢、新能源车用钢、钢结构用钢方向延展,向专、精、特、深的产品结构转变。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产业,应依托现有制造优势,由价值链低端的飞机组装和简单零部件制造向飞机及部件销售、航空维修、航材供应、航空租赁、航空培训等价值链高端的环节延伸,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及整体制造水平,提升产业附加值。应充分借助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契机,加大与两大航天集团总部的对接,吸引其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在天津立业发展。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宏观上打造“智慧”城市,中观层面打造“智慧”产业,微观上打造“智慧”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以先进制造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创新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天津制造”和“天津智造”的双轮驱动。
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发展机器人产业,打造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业结合的应用示范基地。注重挖掘和整合科技、产业、服务等数据资源,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条,将天津制造业与中关村大数据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实,挖掘和整合数据资源,并积极谋划成立天津大数据交易所。
(五)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支撑
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支撑,营造高效、优质现代服务和氛围浓、机会多的“双创”生态,增强天津引智、聚人吸引力,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产业的发展除了对土地、基础设施“九通一平”等硬环境外,其更需要整体“生态环境”的打造和完善。比如,研发机构发展不仅仅是商业楼宇等硬件,创新氛围、创新人才圈层及研发机制和政府服务等软环境更为重要。而从更大意义的产业结构而言,特别是集中在加工环节的制造业而言更看重硬成本不同(随着中国经济成长,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且硬成本区际日益趋同),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动漫、文化创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基金等对人力资本、圈层氛围、政府高效管理和服务、商业服务业配套等所谓的软环境更为看重,且越是高端人才,越是对除了工资之外的社会软环境越为看重。
首先应以天津自贸区负面清单和减政放权为依托,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从意向对接—项目启动—项目落地——项目建成—项目发展等完整的政府服务链条。借助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融资租赁的先行先试政策,吸引优质科技资源,畅通创新制造技术的研发转化。
其次应致力于营造天津创新氛围浓、机会多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新兴产业成长速度很快,一些在实验室和“孵化器”的研发成果要求快速转化应用,因而其要求政府服务和社会环境既要便捷又要高效,重点营造让创新企业在资金筹集、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通畅的生态环境,
再次应采取针对性举措着力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能人才的人才高地建设。鼓励行业领军人才携科技成果来津孵化,重新制定吸引北京中高端人才的行动计划,重点吸引北京研发和行业领军型人才入津创业立业,对于行业领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借助北京城六区人口减控的契机,利用天津相较河北完善的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京津之间的生活成本差异吸引大量北京年轻专业人才,打造天津吸引人才的高地效应。应充分发挥天津职业教育的品牌优势,以高职园区为依托,加快国际化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技术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转换制度,积极实施“蓝领千人计划”,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考核机制。应充分借鉴深圳成立1000亿资本金的人才安居公司的经验,通过政府补贴、贷款优惠等方式降低急需人才在津生活成本,提升在津的性价比,吸引更多优质人才集聚津城。
(六)以机制体创新制为保障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保障,研究透天津获批国家战略和定位,利用好先行先试,建立协同机制,助力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
天津当前发展面临着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五大战略机遇以及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等国家定位,这某一个“称谓”对于其它省市而言都是非常难得的,但天津当前对这些机遇的认识、重视,研究水平还不够深入,不够充分,难以充分地利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的真正涵义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首先提出政策诉求甚至是草拟好政策举措,中央相关部委则会根据全国总体情况及部委实际进行批复,完成签字盖章等步骤。
因此,当前各个地区发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的有效双向互动,天津应举全市智力资源把这些战略的概念、定义、内涵、发展路径、保障措施等研究透,建立适应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各种落地的小组,建立有效的与中央部委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
在当前国情背景下,由于缺少顶层设计,一系列改革普遍存在着中央着急、地方积极、相关部委应急的碎片化改革特征。因此一些“不聪明的”地方政府还在按照之前的思路,来被动的等待中央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或是资金照顾,而即使是一些“聪明的”地方政府也常常陷入“有想法,没办法”的困境中。而一些相关政策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原有规定和政策中的改革举措,由于没有可以允许改革失败的容错机制,使得理性上掌握行业政策和审批的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人员更多选择成本最小的少做事原则而不会选择多做事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为了激发地方政府相关委办局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主动进行先行先试的契机,滨海新区出台相应的改革容错机制,对于那些不是为了私利为了整个新区的创新发展,同时损失又不太大的情况下,新区应出台改革过错免责的举措和政策,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鼓励进行先行先试的社会氛围。
参考资料
1.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骆轶琪.深圳将成立千亿级人才安居住房集团 [N].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16.
3.薄文广,安虎森.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对地方政府的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薄文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徐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刘桂素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AX15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