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与实践

2017-04-20 21:52谢略张曦沐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谢略+张曦沐

摘要:本文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面系统的建设,营造充满可能性、多样性和激励自我进化与提升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学生自身的“研究基因”,开发其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住宅设计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基因;自主知识建构;多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3-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自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演进。培养顺应国家和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培养成为高等教育主要目标。将这些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对课程教学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筑学学科是典型的工程应用类学科,因此在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加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的重点。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的核心课程,住宅建筑作为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是最早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建筑对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住宅建筑逐渐被定型化和程式化,近年来都鲜有突破,从而导致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也逐步趋于程式化,因此培养在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人才成为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本文仅就我们在住宅建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行解析。

一、利用兴趣激发“研究基因”

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分为讲授和设计两个环节,过程为首先讲授住宅建筑的原理与规范,然后下发设计任务书,学生按要求完成住宅建筑的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讲授环节中学生参与度较低,同时由于缺乏对住宅建筑的基本认知,对住宅建筑原理与规范常常因不理解而记不住,在随之而来的设计环节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并正确地运用到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使得学生在住宅设计过程中较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增加了教学环节并调整了教学方法,形成调研环节—汇报环节—讨论环节—讲授环节—组合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

首先,课程教学从户型选择起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喜欢的户型类型进行网络资料调研和实地参观调研相结合,不把教学活动囿于教室课堂,而要把其拓展到住宅建筑的实际案例调研中去。利用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研究基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调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也在教学中强调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适应。

其次,组织学生对调研成果以PPT形式进行分组汇报,根据户型类型的选择,将全班同学分成3个大组,15个小组,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并组织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调研内容,形成总结报告进行成果汇报。组织学生对汇报成果进行讨论,老师对汇报成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并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调研户型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能够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通过成果汇报,老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对住宅建筑的理解情况,从而做到在讲授环节有的放矢,形成案例教学和问题研讨相结合的研究性课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学生对原理和规范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形成理解性记忆,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教师讲授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调研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找准住宅户型设计的关键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维度组合设计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调研环节、汇报环节、讨论环节、讲授环节之后进入设计环节,原有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的设计环节是让学生依据具体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任务书给定了面积、户型及单元数量、容积率等多种限定条件,由于住宅建筑的特殊性,学生很难在多种限定条件下发挥和实现自己的创新思维。本次课程建设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意义的住宅设计方式,采用多维度组合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学习多种户型、单元、立面等设计要素,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住宅建筑的需求,并进行户型组合、单元组合、适应性组合、立面与平面的组合统一等多种维度的组合设计,最终完成一栋住宅建筑的设计。

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如何让学生在课程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训练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传统的住宅建筑教育中欠缺的內容。本次课程建设形成的多维度组合设计模式是以众多优秀住宅项目案例为基础,任务书的编制既不是教师假定的项目,也不是完全真实的项目,而是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结合住宅建筑未来发展趋向而加工形成的。这种设计训练模式通过让学生在课程前期通过对众多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形成量的积累,在组合环节中优中选优,最终在设计环节中实现质的飞越。多种维度的组合设计训练,可以挖掘学生在各个组合层面的创新能力,寻找创新点,让学生学习和感知同一种户型经过不同维度的组合设计,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住宅建筑方案,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课程建设目标。

三、营造自主学习平台,建构多元结构的住宅设计能力体系

建筑学科属于工程应用类学科,其能力培养应该涵盖工程行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转换到高等教育的要求上,工程行动能力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可信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即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就业与深造的支持能力培养;工程基本技能则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基础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建筑学科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要求。

在住宅建筑原理與设计课程建设中,明确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与不同教学环节的对应关系,按照能力培养规律建构课程体系,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住宅建筑基础知识为支撑,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为训练载体,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组合逐步实现对学生多元结构的能力体系的建构,以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符合能力成长规律。教学实施通过知识输出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靶向学生自主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建设,将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将课程逐步演变成知识建构和系统性提升的学习平台,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住宅调研环节的信息收集、学术阅读、研究讨论;通过分析总结完成汇报环节的专题报告;讨论环节提供一个通过共享集体思维来完善知识体系建构的机会;课堂讲授环节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机会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答,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方位理解;在设计环节中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组合设计训练,进而完成住宅建筑的创作。各个训练环节相辅相成,将原本教师对知识的单向输出变为学生对知识的多源获取,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学术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实践,达到帮助学生实现多元结构能力体系建构的培养目标。总体来说,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所形成的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适应性的课程教学理念;定制化的课程设计环节;多元化的能力体系建构;立体化的创新训练环节;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通过两年的时间,完成对课程理念的更新,对培养目标的调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面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同时也将新的教学体系完整应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并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一,赋予了住宅建筑原理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得以有效调动与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基本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exploring the way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creating a teaching platform full of possibilities,diversity,and motivation for self evolution and ascension,fully activate the student's own research genes,develop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and improve their design abilit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research gene;autonomous knowledge construction;multiple structure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