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华++刘凯++田娜
【摘要】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与相处过程中,称谓语的使用不仅是对文化礼仪的尊重,更是为了区分不同身份、职业的人的有效语言媒介。而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称谓语的差异较为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索引以及社会性质、经济文化等背景。因此,了解英汉称谓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和对比,有助于我们在掌握其正确使用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把控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 对比 文化差异
对称谓语的定义,最开始是由于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中因相互交往所覆盖的名称代词,主要包含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种。而由于在英汉不同社会背景的感染和影响下,称谓语的使用方式以及具体称呼呈现明显的差异性,需要进一步深究其在宗教法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性,从而实现在英汉称谓语对比中的有效运用。
一、英汉称谓语对比
1.亲属称谓语的不同
在家庭成员间称谓语的使用中,汉语需要注重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文化的亲疏有别,以及血缘亲疏基础上的宗族关系。除了对父母“爸爸”、“妈妈”最为基础的称呼外,由此引申出的旁系亲属如“姑姑”、“姑父”以及“舅舅”、“舅妈”等,均为站在父母兄弟姊妹不同的立场上来考虑称谓的说法。在对于同辈的称谓落实上,主要是“兄弟”、“姐妹”的称呼,“弟媳”、“嫂嫂”、“姐夫”、“妹婿”则是同辈兄弟姊妹姻亲关系基础上的称呼。
而对于英语层面的称谓语落实,主要从不同性别、不同辈分加以区分,少有在同一辈分称谓的细化区分标准。如”brother”,”sister”,”cousin”,”grandmother”等称谓词,均为一词多含义。除了性别的不同,包含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兄、堂姐、表兄姐弟;“奶奶、外婆”等多种称呼,甚至在英语称谓使用中晚辈可直呼长辈姓名,与汉语称谓的使用相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2.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由于社交范围的多样化决定了称谓语使用的差异性。在对于不同职业、不同职务甚至是不同职称的人,称谓语的使用也需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汉语层面,如一个叫“李想”的人,我们可以叫他“李司机”、“李厂长”、“李主任”、“李老师”等,根据李想所任社会职业的不同,在保持尊敬尊重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改变。
而在英语社交称谓的使用中,对待陌生人或是关系一般的人,统一Mr.+姓、Miss+姓以及Mrs.+丈夫的姓等来分别称呼男性和女性,如Mr. Brown、Miss Li等,也被称为通用型称谓语。用于家人之间或是较为熟悉的朋友之间的称谓,可以直呼其名,如”Helen”、”Mike”等。区别于汉语称谓差异较大的一点在于英语称谓用于职称性称呼的专业用语较少,集中于”doctor”、”president”等用于政府人士、专业职能服务人员之中。此类称谓的局限性较强,因此并不能广泛适用开来。
二、英汉称谓语对比中的文化差异因素
1.社会性质与历史渊源
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来说,称谓语的设立和使用更多立足于“礼教”的基础上。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将传统封建礼教深入灌输到中国的体制当中,凡事注重礼节的培养与维护,对待称谓语自然不容疏忽。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家庭体系的构建,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注重礼仪、尊护礼法的民族传统。
来源于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的英国文化,讲究“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化和均衡化。长此以往,导致无论是在血亲关系还是旁系分支关系的基础上不分主次和内外,言语也更加随意和非讲究。以至于当前的英语称谓语一词涵盖多意。
2.政治生活与等级观念
英国的民主进程发展较为迅速,无论是在世界格局被打破时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还是在十八世纪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国家的整体面貌呈现出趋利性、激进化的发展方式。政治生活的塑造基于公民自由化的言论和独立于家庭生活的氛围基础上,因而在对于亲属关系的培养和关系的拉近方面不被人所重视,对待亲属的称呼也呈现随意化、模糊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则由最开始宗法观念“家天下”的发展融入,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塑造。都是基于地位、职权、血缘关系亲疏的基础上,因而人们对待家庭关系的态度更多是荣辱共享,一损俱损。在家庭的称谓语方面顺应家庭和社会的准绳、法度,使得人们注重称谓的合规性和权威性,不允许下级和晚辈的逾越。
3.经济文化与礼教素养
英国人对待金钱的获取和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独立性,鼓励子女十八岁时脱离家庭的庇护去自主生存。因而英国的小家庭化使得亲戚分支居住较为分散,对待亲友的称呼未进行细致划分,久而久之,愈显笼统和随意。在对待礼教的培养和树立方面,由于英国人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分散式教学,鼓励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价值,因而在对待别人的关系和处世态度上与中国礼仪形成差异。
对于中国来说,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本身造就中国人得过且过的文化形态。对土地、对政府都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使得中国人被束缚在家庭体制和国家供给当中,阻碍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对待家庭称呼甚至是亲友间的称谓时,需考虑诸多因素,顾及等级观念,老幼尊卑,最终导致单纯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复杂化发展。
三、结语
中英之间在社会性质和历史渊源、政治生活和等级观念以及经济文化和礼教素养的实际文化差异背景下,在有关称谓语的设立和演变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反观到现今生活中,称谓语已经具备完整、统一的体系,融入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两个国家社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研究称谓语的使用和由来,能够进一步实现两国的文化促进和融合。
參考文献:
[1]白米米.从目的论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D].
西北大学,2014.
[2]姚蕾.英汉人称指示语社交表达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
学,2013.
[3]李颖慧.探讨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D].合肥工业大学,
2013.
[4]蒋曙.跨文化交流中的称谓语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
2011,(09):326-327.
指导老师:田娜
作者简介:邓丽华,女,1994年6月生,广西桂林人;刘凯,男,1994年3月生,四川广安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