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围绕如何增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核心问题,文章运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目标激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明确了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标设定理论的内涵
目标设定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1954年,彼得·德鲁克(Peter F.Drncker)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1967年,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通过研究发现,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讲,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的作用,而且能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与既定的目标进行对照,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这种由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影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和难度的适中。一方面,明确的目标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要如何做才能达到目标,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而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她)的成绩。另一方面,目标的难易程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难易程度不一样,这就需要设定合适的目标,特别是需要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实现的激励目标,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将目标设定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操作的激励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难度并可实现的目标,特别是要把学生远大的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目标相结合,促使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并形成反馈和总结,最后根据反馈和总结的结果来督促和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更好地完成目标。
二、目标设定理论的应用原则
1.人本性原则
目标设定理论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则,管理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人性论的性质断定和评价,而激励的对象和落脚点终究也是要落实到人这个主体上。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目标设定理论首先要遵循人本性的原则。坚持人本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激励目标、内容的设定上,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需要,遵循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2.差异性原则
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底蕴、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体现在对目标价值的理解的区别,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接受程度的区别。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个体的特点出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目标,力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设置的目标难度要适中。
3.及时反馈原则
目标与反馈相结合更能提高绩效。目标给人们指出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结果,同时它也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及时与受教育者沟通,根据他们在不同阶段设定的不同目标,及时对其行为进行反馈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三、目标设定理论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挑战,其中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以及学生受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合理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且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设定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激励是一种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遵循这样的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整体育德、全面发展、开放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类型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设定目标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激励的效果,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是激励的基础。只有当激励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引发其行为转变的动机。
第二,根据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业层次和阶段等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目标,主要有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三大类型的目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
2.科学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实现目标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具体来说,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要科学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
一是引导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引导激励主要是通过目标设置引发教育对象行为的生成,即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持续调控,教育者运用榜样、奖惩、情感、情景等多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强化,使之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运用榜样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情景激励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行为较持久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引导激励和过程激励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激励的过程处于良性循环中。
二是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个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个体在群体中,能够直接参照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能够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反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群体保持一致。从群体的角度说,它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周围学生、集体共同进步,也要表彰优秀集体,进一步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对目标成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反馈是组织里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手段。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个体达到了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而负反馈是个体没有达到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阶段性的目标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根据目标成果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此作为修正和调整下一阶段目标的依据。在进行目标检查时,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标准来检查,以保证其公平性。在必要时要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指标体系,以适应目标的设定。在进行目标评价时,要用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的长远眼光进行评价,并坚持目标成果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也就是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教育与批评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正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中积极的因素进行肯定和表扬,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如各类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来激励学生继续奋发向上。而负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说服教育,通过惩罚包括批评、处分等方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最后,在进行目标成果反馈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目标设定理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向,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 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 奇,姚孟帆.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赵 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14FDY025)的成果。
周楚婷(1989—),女,云南昭通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