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园园 范先明
【摘要】随着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深度介入和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产业正蓬勃发展。电影已然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何保证跨文化语境下的外国电影文化有质有量的有效传递是一个值得多方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关乎最直接的就是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电影名称的翻译对一部影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其票房,也会影响该影片的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本文將从功能目的论视角探讨英文电影名称的汉译,并从中总结出英文电影名称的汉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电影名称;汉译策略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即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其中弗米尔把原文看作一种信息资源,仅提供翻译委托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作为评价译作的唯一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原文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语篇和风格的一致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忠实原文只是其中的可能性之一。
二、电影名称汉译的特点
电影名称的翻译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汉译英文电影名称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先了解电影名称本身的特点。中文电影名称命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书面化
中文电影题目有其目的性,往往概括了整个电影的主题,提供了对整个电影内容相对全面的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阐释性,这就要求电影名称要书面化。
2、简洁
由于受屏幕的限制以及标题特有的特点,电影名称一般高度概括了电影的内容,常常使用简练的语言,一般都是由一个词或短语组成。例如:《卧虎藏龙》,《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等。
3、通俗易懂
电影市场是面向的是普通群众的,电影艺术也是一项大众艺术,其成功与否与群众的认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电影题目不能用晦涩生僻的词或是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而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些汉译的英文电影名如《飞屋环游记》,《丹麦女孩》,《时光尽头的恋人》等等都很脍炙人口。
三、目的论下英文电影名称汉译的原则
1、效用原则
这里的效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语言本身的效用,即译后语要是可用的,在文法和意思上要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汉译后的电影名称要在目的市场与英文原名在原市场所发挥的商业价值或文化价值效用相似或相同。
2、文化原则
文化原则指向在对英文电影名称汉译时要处理的文化因素,译者需要在两种文化间调和和平衡,如英文电影名称中包含了英语国家文化中的诸如俚语、文化词、意象等等,这在进行翻译处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既不能把这些英语的文化因素给清除掉,也不能以为保留让汉语观众心生疑惑、摸不着头脑。
3、审美原则
这一原则既包含译者对英文译名的审美体验,又指向其翻出的中文译名是否符合汉语观众的审美。所以要翻出较令人满意的中文电影名称,首先译者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够体察到英文电影名称的风格、情感,并且译者要把这些情感和美的体验通过翻译给观众体现出来。
四、目的论下英文电影名称英文电影的汉译策略
诺德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两大基本策略: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本文通过对一些口碑较好的汉译英文电影名称的对比,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1、直译法
语言的奇妙之处也在于,不同的两种语言却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和效果。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顺序驱动逐字翻译,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语义特点和文化内涵,这一方法最简单易行,只需中英对应翻出意思即可,但这种方法适用的电影名称翻译有限,不是所有的英文电影名称都适用于此种方法的翻译。轰动一时的电影Lord of the Rings,其汉译名便是《指环王》,直译既简洁又全面地表达出了电影的主要内容。Boyhood直接译为《少年时代》,使电影主题一目了然。
2、音译法
音译法在电影片名汉译中指的是用发音相似的汉字代替原片名,这种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原意,只保留了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关于专有名称,在传统的文学翻译中,我们一般按照专名指称对象所属国家或名词的写法加以音译。英文电影名称的汉译名中很少见纯音译法翻译的,大多数用译音法翻译的都因原电影名称是人名、地名或物名等,如电影Frank,其中文名称翻译成《弗兰克》,在形式与意思上做到了对等。
3、补译法
有的时候英文电影名称非常简洁,由于文化的差异,直译后的这些名称中国观众并不能理解,或是造成误解,因此就需要译者做一些“加法”,根据电影的内容适当给其中文译名“加养加料”。如电影Ghost,若单单翻译成《鬼魂》会让观众觉得这是部恐怖片而造成误解,《人鬼情未了》的译名根据电影内容对电影名进行了补充,避免了观众误解。又比如电影片名Waterloo Bridge,直译的话给不了观众任何联想,也与电影的内容毫无瓜葛,而译成《魂断蓝桥》,对原题进行了扩大和补充,把原先的单一的地点名词变成了事件,观众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4、另译法
古今中外众多的理论和实践足以证明“变形是任何一个译者、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此类翻译虽然看起来天马行空,与原文无太大关联,但却迎合不同市场的市场观和价值观,以及译语方观众对影片的预期,这一点是翻译的高层次境界,适时的创造,可以使翻译更加传神,巧夺天工。如电影Let it Go,其中文译名属另译,为《冰雪奇缘》,但单纯的Let it go很难找出对应的译名,因其英文意思就比较模糊,因为有引申义和表面意两种,而《冰雪奇缘》贴合了电影的主要内容,反而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其中文小说名为《飘》,而电影名则翻译成《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南部的生活状况,塑造了一个坚强乐观的现代女性形象斯嘉丽,译名《乱世佳人》更贴近电影的内容,也更加吸引观众。
5、归化策略
归化翻译法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译文处理成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和理解的文化语境。中国人对于题目——不管是文章名,还是电影、电视剧名,都有一种简洁和诗化习惯,题目多是简洁有概括力的短语,因此很多汉译的英文电影名为了迎合和适应这一中国文化现象,多采用四字成语、四字格或是比较押韵的短语,甚至有文言词的出现,例如在翻译Flipped这一片名的时候,不论是直译或是意译,都不能详尽地表达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意义,中文译成了《怦然心动》,很明显观众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知道是一部爱情电影。又如The Bourne Identity译成《谍影重重》,Brideshead Revisited译成《故园风雨后》,这些译名都使用了归化策略,其语义连贯性及短语形式更为国人所熟知更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和审美。
五、结语
一个好的电影译名应在效用、文化和审美方面都几乎达到与原名称相同的商业效果及文化感染力和情感共鸣。因此也就对译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探寻出新的规律性的东西,创造出更优秀的译作。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Vemeer.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25-33.
[3] 段自力. 翻譯目的论介评[J]. 渝州大学学报, 2000(02):82.
[4] 柯 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 李 静. 功能目的论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 影视翻译, 2012(06):160.
【作者简介】
丁园园,女,西华大学2014级翻译硕士。
范先明,男,文学博士,乐山师范学院教授、学术骨干、翻译专业负责人,武汉大学、西华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比较文化、计算机辅助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