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布拉兹特里特的诗歌所体现的对清教主义的矛盾与皈依

2017-04-20 22:29王艳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宗教世俗统一

【摘要】在布氏诗歌的三个创作阶段中,前两个阶段所体现的是布氏对清教主义的纠结与矛盾,而最后一阶段则是对清教教义的皈依。第一个阶段是布氏作为一位女性诗人面对清教社会的角色定义的无奈与矛盾。中期布氏诗歌矛盾的焦点转变为对宗教或是世俗,灵魂或是肉体的选择。后期由于布氏的身体日渐孱弱,因而不只是考虑这一世,而更多的是考虑来世。所以布氏最终归于宗教,归于上帝。

【關键词】矛盾;统一;抉择;宗教;世俗

一、前期:对清教所定义的女性角色的矛盾挣扎

在传统清教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通常极少受教育,且女性不得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传统清教社会中女性是附庸于男性的,女性需要无条件遵从男性,正如布氏的母亲对布氏父亲的遵从,这对布氏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也是布氏在角色的矛盾挣扎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与传统女性极少受教育的情况相比,布氏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且才智超群的非传统女性其博学在早期诗歌“四部曲”中得以体现:《四元素》中讨论了地理、历史、天文学及神学。《人生四季》和《人体质中的四体液》涉及医学和心理学。而《一年四季》则体现出布氏谙熟于气候及农业。因而,学识广博的布氏,注定思想不同寻常。不甘于只作一位传统的家庭主妇,而祈望能成为一名公众认可的诗人。但在当时男权制社会的束缚下,布氏又无法完全从传统女性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作一名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诗人。其早期诗歌严格遵守男性作家所采用的诗歌传统——对既定模式的应用,而非表达个人情感遵循清教诗歌的传统。正因如此的诗人与传统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使布氏失去创作自由,无法尽其才。《锡德尼挽诗》中,布氏一方面极力赞颂锡德尼:noble,honour表明布氏对锡德尼的敬仰之情。arms,arts赞颂锡德尼面前也黯然失色,称颂锡德尼在诗作、艺术、雄辩方面无神能及。同时布氏对锡德尼这一巨星的陨落深感惋惜。布氏采用暗语与拟人重叠交织将锡德尼比作玫瑰,将死亡和命运拟人化,摘下了这朵玫瑰,砍断了他的丝线。布氏试图借锡德尼这一著名诗人来奠定自己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又因传统男权制社会的束缚,布氏企图在其中模糊自己的作者身份。布氏以自贬的手法来降低自己的诗人地位:因创作笔法潦草粗陋(scribbling pen),众纽斯女神不愿把写作之笔(quill)交于诋毁之人(detractor),转而由自己来颂扬锡德尼之诗名(Sidneys Muse can sing his worthiness)。而布氏对卸任这一艰巨任务也乐其所得:(So Sidneys fame I leave to Englands rolls,His bones do lie interred in stately Pauls。)还是把锡德尼的盛名归还于英国名人册,让他的尸骨安身于神圣的圣保罗大教堂。于是布氏成功地把著作权从自身挪移到纽斯身上,从而模糊了自己的作者身份。布氏诗歌的前期,布氏要为众人所期望不越传统妇女的雷池,只能是作一名带着脚镣跳舞的诗人。

二、中期:世俗之爱与对上帝之爱之间的挣扎

与早期布氏极力想满足公众的要求不同,布氏中期诗歌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对丈夫和孩子的强烈爱意,失去父母和祖父母的深切悲伤等。这一时期的诗歌体现诗人在宗教与世俗,灵魂与肉体之间进行选择,矛盾就此展开。这一时期,布氏时而会对宗教和上帝产生怀疑。布氏认为是上帝将她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在这一矛盾挣扎中,最后布氏仍然选择了相信上帝。在另一首对丈夫远行的诗《致我亲爱的丈夫》一诗中,布氏表达了有条件的忠诚:如果我的丈夫平安归来(Lord let my eyes see once Again/Him whom thou gavest me),我们将一起永远的称颂的伟大(That we together may sing Praise/For ever unto Thee)。这种有条件的忠诚表明了布氏思想的挣扎,在世俗之爱与上帝之爱之间的选择,而布氏这一时期既不是完全沉溺婚姻家庭之间的幸福,也不是完全遵从上帝,而是在这种有条件的忠臣下在世俗与灵魂中徘徊与挣扎。

三、后期:对清教主义的皈依

布氏在后期结束了思想的疑虑和内心的矛盾,最终皈依清教。布氏不再以与上帝交易的形式,而是尽力接受上帝的愿望,顺从上帝。而这一回归,也是典型的清教思想。在清教四阶段中,最后一阶段便是对人类自我力量的绝望,继而转向上帝,对上帝表示忠诚,回归清教,并希望死后得以重生。正是因为到了后期,布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且自己薄弱的力量无力回天,所以布氏寄希望于上帝,望上帝赐予死后重生的能力。许多清教徒认为通过始终如一的情感监督和自我克制,灵魂便会逐渐从尘世中超脱,对上帝的质疑会逐步消失。精神上的顽固不化也将被打破并最终走向追随上帝之路。布氏描写人类的羸弱与力量的单薄,自己身体已非常虚弱且深知自己对此已无能为力。但布氏笔锋一转,描写之前所受的一切磨难都不抱怨。因为布氏志在升天,之前的所有苦难都是考验,最后只为升天,布氏愿赎罪,只望上帝接纳她。布氏明白,只有在天上一切才得以永恒在诗的最后,布氏运用暗喻手法,将时光比作人,为地王贵族们披了层遗忘的外衣,深动表达出布氏认为曾经无论再辉煌,也会为时光所遗忘,深感俗世皆空,一切都会成为过往烟云。唯回归宗教,回归上帝才能得以永恒。而作为布氏现存的最后一首诗歌《疲惫的朝圣者》更进一步的表现出布氏对宗教,上帝的皈依:疲倦的小鸟归巢了,疲惫的朝圣者休憩了当布氏所有的矛盾最终归于统一时,他感受到的只有安全(And means in safety now to dwell)因为她得到上帝的庇佑,不再烦恼与恐惧。

四、结语

每个女人都具有两面性,又顺从又抗争,又善良又倾斜。世上大多数事物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蕴含了复杂的矛盾与统一。正如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极力向公众表现虔诚的同时,内心又不住的产生质疑。在布氏诗歌的前两个阶段中便表现出了这样的质疑与矛盾,而在最后一阶段又归于统一,回归宗教,渴望重生。正如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需求不同一样,布氏诗歌的三个时期的精神需求或实质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才出现了不同的矛盾与皈依。

【参考文献】

[1] Jeannine Hensley. The Works of Anne Bradstreet[M]. Bost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张跃军, 译. 安娜·布莱德斯翠特诗选[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 周 霄.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的公众诗歌和个人诗歌对比研究[J]. 文学教育, 2015(4):33-36.

[4] 蒋 怡. 家庭政治: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的诗歌创作策略[J]. 外国文学, 2013(9):15-24.

[5] 杨保林. 诗为心声——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及其诗歌艺术[J]. 贵州大学学报, 2010(3):129-131.

【作者简介】

王艳(199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宗教世俗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别去问值不值得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