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地”建设视角下对“三基地”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2017-04-20 16:57刘文孙岩高雯张玄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新思考实践教学模式

刘文++孙岩++高雯++张玄

摘要:近年来,为缓解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高校都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路径。“双基地”建设作为培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人才的首要策略已被广大高校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在“双基地”建设视角下,作为辽宁省省属师范类院校,将以心理学学科特点为依托,以现有的“双基地”教学模式为载体,尝试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习实践基地为一体的“三基地”这一实践教学新模式并进行新探索。

关键词:“双基地”;“三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49-04

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以及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应用不当等现象,造成该问题的首要原因便是学生实习基地不完善,实践技能欠缺。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高校陆续开展了实践基地建设和完善工作,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技能。而其中“双基地”建设首当其冲。

一、“双基地”简介

所谓“双基地”是指学校根据自身以及各专业的特点,突破传统的只在校外教育实习的模式,实施校内外基地并重的实践模式,既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强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建构校内外实践教学双基地,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建立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是高校与各级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的有效契机,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和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1]

二、“双基地”兴起的原因

1.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暴露。传统教学的普遍做法是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在大学第四年级上学期才参加学校在校外的实践,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整合,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讲课态度懈怠等一系列问题。长此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像格里菲思和坦恩(Griffiths & Tann)所说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个人知识可能因为缺少严格的检视而沦为“愚昧的理论”(barmy theories)。[2]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严重暴露,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制约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改革传统,寻找积极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于是“双基地”实践教学应运而生。

2.“双基地”实践教学优势的凸显。“双基地”实践教学突破传统只在校内教学的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校内校外同时设立教学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颇见成效。首先,“双基地”教学模式扩充了基地数量。“双基地”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基地学习的同时,可以到校外合作基地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施展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相应的社会各单位也将与学校建立长期通力合作,从而扩充基地数量。其次,“双基地”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双基地”实践教学是学生前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后,在校外基地进行锻炼,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在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内涵的同时,更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好机会,充分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双基地”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在“双基地”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了解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提早为就业做好准备。

3.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来看,该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是一个大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双基地”模式旨在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新兴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创新模式。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間科学搭建的相互支撑的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3]据研究显示,国外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注重借鉴新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注重“能力”本位教学,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来组织教学活动。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更是采用分段教学,将教育分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专长教育三个层面。可见,为了与国际化教育接轨,“双基地”建设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亟需的策略与途径。[4]

三、 “双基地”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局限

1.“双基地”教学模式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却是其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等,究其原因,其根源在于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而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各高等院校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该问题,各类院校积极反思,着力探索出一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道路,因此“双基地”教学模式兴起。兴起之初其自身优势便凸显出来,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僵硬,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局面,迎合了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的需求,得到了各方极大的认可。不久“双基地”教学实践模式便得以快速有效发展。可见,“双基地”教学模式意义之重大。[5]据研究显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就已经实行了TAFF(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培训体系。1986年英国成立了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即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新加坡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教学工厂”模式。加拿大和美国都坚持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又叫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可见,国际上早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双基地”建设更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6]

2.“双基地”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鉴于“双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完善,其特点和优势更是日渐凸显。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双基地”实践教学实现了学校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们在接受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锻炼了其相关的应用技能,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全能型人才。然而,就目前“双基地”实施进程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开展过程中的师资力量、活动经费、时间安排、基地使用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各方缺乏有效沟通;实践基地教学与课堂教学融合不够紧密,有时出现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问题的现象;校企间合作不够紧密,高校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科研技术能力,就业问题严重,同时企业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员工。[7]

四、“三基地”教学模式的新思考——以我院为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作为一所省属师范类高校中具有专业特色的学院,我院将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独特之处,在“双基地”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三基地”教学这一新模式。

(一)我院特色及“基地化”教学模式现状

我院根据心理学学科特点现设有心理学(师范)和应用心理学(师范)两个本科专业;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和应用心理学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随着实习实践“双基地”建设的日益完善,我院根据自身特点,成立的2个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和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4个研究基地(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大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研究力量强劲,学位授权点完善,学科建设较为专业。为充分发挥以上优势,我院建立了“实验室+实践基地”这一“双基地”的实践教学共享共建平台,全面提升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践基地建立综合性、前瞻性实验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率先实行“双基地”教学模式后,我院又补充了“学院(学校)+实验室+实践基地”三基地教学模式。首先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为全校各个学院输送“心理咨询员”,为学校的其他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服务。在学院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在学生一入学就分配学术型导师,让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到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婴儿实验室、行为实验室等,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学生获批“大创项目”数量和考研率都连年增高。再次,在十几所中小学建立了教学基地,还有警察基地、心理医院、海空军的心理研究所等,更有大中小企业等与我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经过实践,增加了我院毕业生的竞争实力,使其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二)对未来“基地化”教学模式的新构想

基地,即“作为发展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建立实践基地,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表明,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与各种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密切相关,更牵系着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那么,如何有效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实现基地实践的整体教育功能呢?[8]首要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未来整体发展和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根本,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多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集群,努力使基地达到满足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对外开放的需要,达到有效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的目标。因此,就我院“三基地”建设而言,现提出以下建设构想:[9]

1.学校(学院)——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一直是专业建设乃至高校建设的核心,更是人才培养的强力依托,因此,首要任务是应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心理学科的本科教学主要还应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针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同时要突出师范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应该侧重师范特点的培养,例如:教师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学院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竞赛、讲课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在团队合作中以各种形式加深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授课方面,应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的专业性,聘请高級优秀教师定期开展讲座,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学院——理论研究基地。随着实习实践“双基地”建设的日益完善,我院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同时我院获批了“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实践基地”,突破传统的只在校外教育实习的模式,强化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同时,我们将深化四结合与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扩大心理学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每学期均有开放实验室项目。在校内基地的平台上开展导师制与学生科研立项、竞赛类立项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创新实践,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性,积极参与到理论科研中来。对有意愿的同学,我们还可在研究生导师团队内部构建小团队,由本科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等专业的学习。

3.各级学校、企业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①各级学校实践基地,针对各级学校等教学类实践基地,我们应结合师范学校的特色。学校方面,在学科教学心理学课程中让学生积极与各科任教师接触,学会给中小学乃至专科院校上课,掌握教师技能,提高教师素养,名副其实地做一名“教师”。同时,我们应将各级学校和心理咨询、培训学校等基地的应用实践引入课堂、实验室,让学生实际参与这些基地活动,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实践基地方面,配备学校本专业带队教师全程参与并追踪同学们的实践情况,同时,学校应与实践基地教师进行全面沟通并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近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实践期满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技能比赛以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②企业等实践基地,针对各企事业单位等实践基地,应将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心理咨询培训部门等基地的应用实践引入课堂、实验室,让学生实际参与这些基地活动。学校方面,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给同学讲座,使其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人才需求,同时学院也能针对该需求,进一步制定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习基地方面,学院应针对企业需求,充分发挥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以团训、沙盘等形式解决企业人才选拔、员工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在建构“双赢”模式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10]

近年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更是高等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校外基地建设,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基地”建设的新思路下,进一步开展基地创新,增加校企合作交流,创设“三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基地建设作为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培养先进人才的新趋势,为当前教学与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设想和契机,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探索和创新。与欧美国家相比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需要不断完善。综观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无一不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上升历程。由于发展时间的相对落后,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促使高等院校承担新的、更具发展价值的职能,进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根本性跨越。这种跨越,在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促进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基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型、成熟,任重而道远,而这项任紧迫的务更是关系到每一所高校。[11]

参考文献:

[1]夏勇子.基于“双基地”视角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15,(1).

[2]Griffiths,M.&Tann S.Using Reflective Practice to Link Personal and Public Theori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for Teaching,1992,(1).

[3]韋文荣.“双基地”实践教学: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

[4][6]田静,刘福军,杨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04).

[5]钟利红.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双基地”建设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7]姬玉明.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0).

[8]郑国祥.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有效建设与运行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2).

[9]刘伟,李开凤,陈燕.把握契机提升实训基地水平和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10]陈新超,李楠.“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11]郑文,陈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为特色:中国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2,(7).

猜你喜欢
新思考实践教学模式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基于“相对运动之参照物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