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内外最大资源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2017-04-20 20:56彭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业精神创新

彭锋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创业型社会,其要求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为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本文整合与创业精神培养有关的最大校内外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创业与再创业→创业教育這一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最后要求建立一个宽容创业失败的社会。本文重新定义创业精神,将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职业实践思维渗透于大学生心中,并首次在与创业有关的校内外最大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校内外最大资源;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17-02

现阶段,中国的“创业精神”已蔚然成风;作为高校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类型知识人才更应勇挑重担和果敢实施。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其所形成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为创业并创造出所期望的价值,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在此过程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1]。2014年,高喜兰等人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创业型师资力量建设的具体途径[2]。同年,杨小丽认为利用高校社团可开辟高校创业教育新道路[3]。2015年,以下研究对高校的创业环境作出分析。郑苗通过分析现状,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建议[4]。以上研究均未从建立校内外最大资源的方法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如何建立与创业有关的校内外最大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最终建立培养机制是本文研究重点范围。

一、创业精神的重新定义

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实践;创意是一种能够发展出新颖的而且是可行的想法能力,即为新颖和可行的想法;创新是指将知识转换为对个人、团体、组织、产业和社会有实用价值的过程,在该过程上强调的是人、事、物以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与资讯之回馈[1]。创业精神的主要含义为创新;创新是一个人具备创业精神的前提,而后敢作敢为,不畏艰难,斗志昂扬去创造价值,于是就有了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实践思维,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精神。

二、整合与创业有关的校内外最大资源

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本文将整合与创业环境相关的最大资源;校外资源包括:中央政府单位、地方政府机关、居委会、校友会、区域社团组织、区域企业、区域各级学校和结盟姐妹校等;这些校外资源跟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如校友会,其所形成的捐款可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础建设。校内资源包括: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智财中心、创造力中心、进修部、技转中心、全校师生、学校行政人员和各实验室等;校内资源应该统筹规划,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服务。

三、在校内外最大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创业与再创业→创业教育这一循环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

1.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大学生创业种子培训营的开办,创新事业导论类似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讲座的开设等。

2.实践。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日常运转,与高校关联的法人进行的活动,企业参访,创业竞赛,创客运动。在实践方面,区域企业、区域各级学校、结盟姐妹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造力中心、进修部和技转中心都可做出贡献。

3.融资服务、创投服务、中介服务、代理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当有创业志向之人或团队形成一定基础后,也应向起步之人提供服务。中央政府单位、地方政府机关、居委会、校友会、智财中心、全校师生、学校行政人员和各实验室在服务方面都可为大学生的创业贡献。

4.创业与再创业。创业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狭义上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但是创业不仅仅是开办个某一实体,还可指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如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上有所创新并有成效,这就是在学习和科研上的创业。创业的范围还应该扩散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工人需要创业,农民需要创业,教师需要创业,学生亦需要创业。

创业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当价值实现即为创业某一阶段的完成;创业为一长远过程,没有终结。当进行研发超值和资源重整等一系列措施后,再创业亦成实现。在整条校内校外资源链上,创业与再创业都可得到帮忙。当创业与再创业完成后可反馈至创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即在校内外最大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创业与再创业→创业教育这一循环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循环之中。

四、总结

高校应该大力培养和稳定大学生创业种子队伍,注重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创业与再创业→创业教育这一循环构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机制,最终达到培养和增强大学创业精神之目的;此创业不仅仅是“充满激情去开公司”的传统理解,可广义地理解为每件事情,每一方法,每个实体的创新,并形成价值。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应深埋于每人大学生心中。但是在各个领域的创业中,失败是必不可免除的,我们应正确、宽容对待,最终创建一个容忍创业失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蔡适阳.两岸创新创业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班讲义[Z].台北市:国际创新创业发展协会,2015.

[2]高喜兰,徐海生.高校创业型师资力量建设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37-39.

[3]杨小丽.以高校社团为载体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76-78.

[4]郑苗.关于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7):228-229.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业精神创新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