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墨宁
最近,曹德旺去美国投资建厂的消息以及马云和宗庆后的“隔空论战”,让中国实体经济的前途与出路再次成为热度话题。实体经济为何迟迟无法走出困境?怎么做才能重振实体?各方仍然缺乏共识,从两位行业大佬的互呛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宗庆后直接批评马云不懂经济,马云的间接回应则是“落后思想、自以为是让你落后”。
显然,实体经济的困难局面与创新滞后、虚拟经济的挤压有关,但它们却不是决定性因素。那么,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作为中国实体经济“中坚”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经歷什么?我们将华北产业大市—山东潍坊作为一个样本,观察中国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
制造业中小企业“自救”
在山东省的制造版图上,潍坊市以机械装备产业为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潍坊高新区是较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形成了潍柴动力、福田汽车、盛瑞传动等一批龙头企业。
潍坊市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向《南风窗》记者提供的材料中,对高新区目前的经济形势总结是:
“2017年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工业增长的基础尚待稳固。企业人力成本快速上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造成销售、管理费用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个别中小企业出现亏损,2016年1-10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9.2%。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后劲略显不足。龙头企业潍百集团销售额增长持续低位运行,增长乏力;石油化工类产品销售额持续下跌,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占高新区线上销售额的11.23%,1-10月份分别下跌14.3%、10.5%;外需疲软导致潍柴进出口、潍坊奥凯美等重点出口企业持续下行。”
潍柴高新区存在的状况显示出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尤为艰难。潍坊市新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高新区的一家中小企业,总经理乔会琦和几名核心员工还在“留守”,其他大部分职员和工人都已经遣散。偌大的厂区看起来空空荡荡,在过去的几年中,这家公司陆续减产90%,2/3的工人不得不另寻出路。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塔吊传动设备,给建筑行业做配套。“这个行业现在属于夕阳行业。”乔会琦说,房地产企业、高铁、高速都是他们的最终客户,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公司发展得比较好,在业内也有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但整个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这样的上游企业最容易受到影响。
“波动太大了。”这是做企业十多年的乔会琦最大的感触。做技术出身的他于2002年创办了这家公司,当时,这个领域的企业很少,规模也都比较小,几乎没有什么竞争。经历了2008年的谷底之后,2009年整个行业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当时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除了高铁、机场,4万亿大部分流向了房地产,房地产起来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就完全被带动起来了,大家都疯狂了。”
乔会琦说,同类的企业和产品仿佛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但大部分都是低品质的,像他们这样的老牌企业反而失去了竞争力,原来合作的大客户也开始不讲信用、结款拖欠。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年之后,2013年前后,形势就越来越严峻,产品销售不出去,订单越来越少,行业内的大批小企业早就已经倒闭。
转型,这是乔会琦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近几年,每年都要亏损差不多100万。如果找不到出路,就意味着死路一条。他想转做石油、机械行业的通用传动产品,提高标准、提升质量,但石油机械的门槛比较高,短时间内很难进入。
另一方面,人力成本的高企也是他无法承受的。“融资现在也不算难,但问题是融资成本太高了,银行的贷款期限太短,固定资产投进去,一年之内根本无法产生利润,怎么敢贷那么多?”乔会琦说,对于融资,他一直是谨慎保守的态度,最多贷500万,不能超出这个数额。他的儿子即将接班,不想留下过多的负债让他承受。
“现在主要是研发新产品,这样做也有风险。但不这么做,这个企业就活不下去了。”乔会琦说。在他看来,企业生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气候。政府比较关心大企业,对于它们这样的小企业,只能寄望于整个商业周期向好。
过去几年,传统制造行业经历了一波“倒闭潮”,中小企业是主体。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这部分企业则在努力寻找出路,转型升级,他们自知这几乎是不被抛弃的唯一选择。然而,真正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原有的负债无力偿还、融资成本太高、人力资本涨价等现实因素,让他们很难轻装上阵。经济刺激政策下催生的过剩产能消化周期远没有结束,如果没有外力支持和推动下的技术改造,他们中的大部分将很难通过自救走出困境。
高新技术的“拯救”
与乔会琦的公司相比,同在潍坊高新区的美珂新材料有限公司则要好过得多。它所在的纺织业虽然是产能过剩突出的十几个行业之一,但由于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以新型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研发与生产为主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有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这个合作伙伴,在过去几年中,经营状况并没有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
这家公司现在是潍坊高新区生物基材料产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副总经理段连广向记者介绍,企业于2007年建立之初的规模是2000吨,现在是6000吨,今年要达到1.5万吨。他说,山东虽然是一个纺织大省,但是化学纤维的总产量占全国的份额中只有3%左右,远远不及江苏和浙江。“胶东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地区原来都是产棉的主要地区,山东几大棉纺厂的用量也非常大,但是近年受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棉花歉收,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化学纤维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路子。”
“化纤产能总体有过剩但并不大,我们做的涤锦复合丝属于新材料,也就是将涤纶和锦纶复合在一起,同时加入一些辅助材料,新材料反而存在缺口的,相关的企业不少,但高端的并不多。”段连广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发展比较好的原因—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强度比较低,人工成本比电费成本还要少接近一半,利润率也就相当可观了,目前能达到40%,远远超出了传统纺织业。
“如果不是因为融资难,我们应该会发展得更快。”段连广说,他曾经在杭州一家中韩合资纺织企业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又是山东人,前几年便受聘回到了山东。担任副总经理后,他对融资难有了更多的感受。在潍坊,融资渠道远没有他曾经工作过的杭州那样多元,只能从银行贷款。他说,原本2016年5月,产量就应该达到1.5万吨,但是贷款一直没有到位,公司计划贷款1.5亿元,目前到位的只有1.2亿元,就算完全实现预期,1.5亿元也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银行贷款已经行不通了,它们更愿意贷给国企,现在只能通过我们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个人关系融资。这是一个很大的瓶颈,技术、市场、劳动力、潍坊市的社会环境都不是问题,就是缺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段连广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拿过一笔140万的政府补贴,是山东省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的资金,但这点钱对企业来说聊胜于无,企业真正需要的还是解决融资的问题。
他总是不自觉地将杭州和潍坊进行比较,除了贷款难,还有行政审批周期的差异。“一个项目审批下来要22个单位,虽然设的门槛不高,但是效率太低,同一个单位跑八趟十趟也办不完。中央政府提出要减少审批环节,我们是没有感受到。”段连广说。
无论是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还是市场有缺口的高新技术业,中小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掣肘。乔向琦的企业需要解决的是技术、产品问题,有了发展方向的美珂新材料则无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两家企业面临的不同难题,也是中小企业的普遍窘境。
应对区域经济下行也需政府力量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兆春曾说过,对一些干部来说,大项目来得快、来得大、观感好,而且是地方发展的顶梁柱,因此很是重视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一些地方则是不在意、不用心、不愿意出力。这也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普遍态度。
在潍坊市高新区采访时,经济发展局下属科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就对提供给记者的资料里不小心写进了“中小企业出现亏损”这句话颇为在意,但转念又觉得无关紧要:“只要大企业没问题就行。”也能从侧面看出中小企业的地位。
不过,大企业也并不是“没问题”。根据资料,1-11月,潍柴动力实现产值178.9亿元,同比增长55.3%;歌尔股份实现产值176.2亿元,增长32.4%;福田多功能汽车厂实现产值28.3亿元,增长26.5%;盛瑞传动实现产值11.2亿元,增长35.6%。但就利润来说,并不乐观。几家龙头企业中,潍柴动力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七成,公司的主营业务受行业低迷影响,目前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歌尔声学虽然受VR(虚拟现实)业务助力,保持了较好的成长性,但是像歌尔声学这样成长性高的企业,潍坊却不多。这也是山东整体企业结构的缩影。
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曾经的地方支柱企业依赖政府“注血”才能勉强维持,这是很多省份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隐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去年发布过一个针对僵尸企业的调查,指出经济并不发达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底子薄,如今又被僵尸企业拖累,经济发展便是雪上加霜。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断输血。
这也是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区域分化的原因之一。现在,东北经济进入低谷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警示,中国一些地方的区域经济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与东北临渤海相望的山东是传统制造大省,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是其工业主体。经济结构与东北有许多相似之处,国有企业的数量和实力较强、民营经济较弱、市场化程度不高。此外,重化工、重工业占了很大比重。
受制于能源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痛,山東的经济增速远不及华东其他几省。更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首次被江苏超越;虽然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三,但与排在前面的广东、江苏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对于这个问题,山东省也有清醒的认识。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之后的第二年,山东省也发布了行动纲要,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李莎在解读过程中也提到了该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虽然规模总量较大,但产业结构偏重,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产业门类齐全,但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创新引领动力不足。
实体经济当下困境的根源之一是,前一个经济周期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未来的出路则取决于重新的布局。2016年,全国多地已经针对各自的产业禀赋和优势,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实施方案。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行动纲要”或“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政策。最近,工信部表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要在年内扩大至30个。
对于像山东省这样有传统制造优势的区域来说,这是在下一轮的产业发展中率先走出低迷的最佳契机。以潍坊高新区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动力装备、声学光电、生命健康、软件信息、新材料、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几大体系,目标和方向有了,更重要的怎么做。布局,不仅是产业体系求新,还要反思对经济结构形成制约的老问题,为企业营造更好、更公平的发展和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