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如何提振实体经济之前,不妨先定义什么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和虚拟经济相对的。但是,这里的虚拟经济所指,绝非基于信息技术革命而生的“新经济”,而是指那种通过金融(地产)空转,进行财富分配的行为。
相反,实体经济则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它包括了生产(比如制造业),也包括了贸易(比如网商),还包括了正直的,和实体经济共生的传统金融或金融创新的业态。
“脱实向虚”的本质是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创造。从逻辑上讲,“脱实向虚”发生的原因是高成本导致實体经济的投资收益下降,乃至无法覆盖成本所致。那么,高成本来自何处?
法定的税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根本就不是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中国实体经济的高成本,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是“隐性成本”。
首当其冲的是,“通胀机制”一直在对企业利润和个人财富进行凶猛的蚕食。房价高企,不过是普通人为了避免这种蚕食,而发生了一种“踩踏式投机”,并最终催生了资产泡沫而已。至于“土地财政”的问题,仅仅是“通胀机制”的一环,它只是为这个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抵押品。
此外,目前以间接税为主的征税体系,其实并不鼓励实体经济活动,因为它“有经济活动即征税”。它主要由两个群体负担,一是普通消费者,二是干实体的企业。而楼市和资本市场的投机者们,却可以一定程度“逃脱”现行税负。
总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在金融、财税领域的一些规则,正在沦为一种对工薪族、储蓄者和实体企业股权持有者这三种人的惩罚机制,而食利者、负债者和资本玩家反倒被奖赏。
这种扭曲的“奖惩机制”长期被人忽略,但它们破坏力惊人。
一方面,会摧毁市场主体的创新欲望和企业家精神,削弱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更会扭曲社会价值,瓦解阶层互信和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
不过,这些“逆向激励”体制的形成,无不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改革,第一步是必须回溯以往,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