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 张鹏朝
龙泉观 和谐寺观教堂 道心合照通千古 通彻圣天遇长春
□ 文·图 / 张鹏朝
2017年春节,龙泉观中举办了新春祈福法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昆明诸多景点中,有两处至今仍然能让人感觉到几分雅致。一是西山上的太华寺,路远人稀、十分清静;二是位于昆明市区北郊的黑龙潭,满山梅林,如果恰好遇见冬天小雪,就颇有几分诗词中“香雪海”的意境。
关于黑龙潭,在昆明有很多传说,这里曾因为四景而出名:汉祠、唐梅、宋柏、明墓。又因此地位于龙泉山五老峰的脚下,群山环抱、古树苍苍,有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积水成潭,潭水一分为二,一半清水、一半浊水,两水相通,潭中游鱼却互不交往,形成昆明当地的一处奇景。
道人告诉我,这方天地里的所有皆起缘于这一潭水,正因有水才有庙,也因有庙才有了这漫山的梅林,才有了后来诸多的故事。
龙潭,顾名思义,在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往往有蛟龙居住。在云南,很多临水而居的民族都有关于龙潭的神话故事,并且衍生出诸多节日和祭祀仪式。所以,潭边建祠历来是每个地区百姓心中的夙愿。
根据《龙泉山道院记》所记载,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每逢水旱灾害,这一带的百姓,都要到黑龙潭边祷告、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撰写的《黑水考》中,认为这里是汉代黑水祠故址,是远古百姓祭祀求雨的地方。黑水祠分上、下两院,下院称黑龙宫,在黑龙潭旁;过潭而上,为上院龙泉观,分五进十三所院落,颇为雄壮。
元朝初年,此地曾建祠祭之,后来遭到兵难,祠毁。直到明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于此地建造道院一所,其中供奉天师像,并请道士徐日暹来主持。
明代是云南道教的兴盛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滇中道人为中国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源于高道长春真人刘渊然,他曾以龙泉观为授道之所,倡道于滇,并且创立长春派。这对道教在云南以及南亚、东南亚的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时,云南本地也涌现出一批知名道士,邵以正便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这位道人的功绩仍不能作古,他对于中国道教的发展可以说是丰碑一般的人物,因为他完成了一件大事——主持编修《正统道藏》丛书。
明洪熙元年(1425年)刘渊然被仁宗诏回京以“领天下道教事”,于是他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高徒邵以正。邵以正自此平步青云,入京之后,历任道录司右至灵、右演法。直到英宗正统年间,深得朝廷重用,领京师道教事。
当然,这位道长功成名就之后,不忘师恩,并且写了一本书,名为《长春刘真人语录》。由于当时明王朝对邵以正非常宠信,便诏令他主持编修《道藏》。有了朝廷政策和拨款的大力支持,邵以正便亲率弟子喻道纯等人,广搜道经,详加订正,于正统十年(1445年)最终刊成了《正统道藏》这一部道教的鸿篇巨制。
到黑龙宫烧香许愿的百姓
这套丛书中收集的道经有5305卷,是唯一一部完整流传至今,由官方组织编撰的道经丛书。据说,中国现存明版的《道藏》大约有7套,如今大部分道教所用经典多是这套丛书的影印版。因此,不难看出这套经典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可以想象,明代云南道教极为兴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而作为滇中第一古祠,又有刘真人长居的龙泉观,必然也道意昌隆。
无论从风水学的角度还是民间的传说,龙泉观一直被视为一个颇有灵气的处所。传说康熙二十九年,按察使许宏勋重建龙泉观,总督范承勋祷雨于此,甘霖大霈,时称灵异。在昆明,关于龙泉观的故事很多,而这些故事却早在时代更迭里化作了尘埃,只留下苍松、翠柏在这里静候。
龙泉观殿宇
从2007年起,我曾多次游览黑龙潭公园,本有寻梅访道之心,但每每只见满山梅林以及残破的殿宇。紫极玄都大门紧闭,早已荒芜一片,“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的景致似乎也随着时代的洪流渐渐不复存在。道人说,历史上的龙泉观曾经历过兵灾战祸,也拥有过无上荣光。20世纪50年代,这座千年玄观却几乎彻底断了香火。
龙泉观中除了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古木,一直藏着“三宝”,分别是:斗母阁中的四尊明代塑像;祖师殿前的清道光二十五年的香炉;历代碑刻,其中包括明代王景彰撰《龙泉山道院记》、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撰《龙泉观通妙真人祠堂记》,以及刘渊然书“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受天明命剪伐魔精镇天宝符”一通。刘渊然真人所刻的这块道符碑,实际上是一块凹刻碑。碑文为“万物兹生”四个大字,其意思概括了《道德经》中所言的哲学内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块碑的刻工精细,受光后,明暗变幻,使人常发生视感的错觉,把实际的阴刻凹字体错认为是阳刻凸出来的,所以常被当地人称为凸字碑。
实际上,龙泉观中还有一宝,便是后山上集中的道士塔林。目前发现的共有36座,其中包括3座塔及33座坟茔,这在整个云南都比较少见。这些坟茔的主人一生与道观共存,历经了朝代的更迭,目睹着龙泉观的兴衰。许多道士自入道那日起,就没有再离开过龙泉观。
上世纪经济发展的洪潮,让龙泉观几乎香火断尽。听当地老人说,那时很多庙里的僧人、道士几乎都回到了市井的生活中。当时的龙泉观被划归到园林局管辖,随后被开发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黑龙潭公园。原本的道观被公园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做展览时使用。断了香火的大殿日渐荒废,庙中神像几近被毁,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当时,观中有一老道不愿离开,几经周折,老道成为了园林局里的一名员工。或许是因为他的执念,也或者是受到上天冥冥中的眷顾,道人获得准许,可以长住在园内。
园林局的工作重复而繁琐,白天老道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夜晚就伴着一盏青灯,独自一人住在斗母阁中,悄悄为道观延续香火。
道人找来柴草,将阁中的四尊塑像掩盖起来。没有人知道无数个寒夜里,他的心里作何感想,或是平静、或是黯然。也没有人知道在此过程中,他曾面临多大的困难,又经历过多少峰回路转。直到今天,龙泉观大门重开,我们才看到,历尽劫波的4尊明代塑像,通过这位道人的微薄之力得以留存至今,重见天日。
道人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常伴着龙泉观里的一花一木,看尽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他应该从没有放下过信仰、没有懈怠过修行。直到1992年,老道在龙泉观羽化,葬于后山,与龙泉山融为一体,成为众多塔林里一个不起眼的坟冢。却为龙泉观积累下了不世的功德,以及一颗让人动容的道心,如同满山傲寒的梅,冰雪林中著此生,不同桃李混芳尘。
2003年,云南省道教协会成立。根据观内道长回忆,2007年6月,龙泉观的殿宇才全部由道协接管。当时的龙泉观破败不堪、荒草丛生,唯有几株古木还生机盎然,常有游人在墙外张望盛放如雪的古梅和玉兰。省道教协会廖东明会长心念一动,发愿一定要重修这座紫极玄都,恢复滇中第一古祠盛况。
盛世修庙,这看似简单的一个许诺,实际上历经万难。2009年,龙泉观修缮工作全面展开,并将修缮级别定为古建筑修复中等级最高的“落架大修”,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泉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修复。直至2016年11月底,龙泉观修缮工程方才全面竣工,其历史原貌得以再现。分为上院龙泉观、下院黑龙宫,包括祖师殿、北极殿、雷神殿、三清殿、玉皇阁、斗姥阁等殿宇。
2016年12月16日(农历丙申年冬月十八),云南省昆明龙泉观开光法会隆重举行,并邀请了来自湖北武当山、香港、台湾等两岸三地的高道分别主持开光法会。同期,举办了云南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说,这是龙泉观沉寂多年以后,再一次绽放荣光,出现在世人面前。
2017年春节,正逢黑龙潭公园一年一度的梅花展,也是龙泉观重新开光以来的第一个新春。对于龙泉观道长们来说,这个年过得分外忙碌。为了酬谢天地,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龙泉观内举办了一系列新春祈福大法会。
兰胜波道长说,今年春节前三天,龙泉观往来游客近十万人。许多信众来到庙中,希望能够把新年的和气、福气、道气带回去,而龙泉观本身也在发挥着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传达和谐思想是他们的分内之事,正如龙泉观中最常见的吉祥物——玄武,本身也代表着一种和合思想,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道教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发扬到更多信众的生活里。
正如廖东明会长所言,“龙泉古观,临灵泉而建。是居善、择善之义。延传千年,是为南滇人民向善、兴善之心。”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龙泉观重归于世,必然会延续道风的传承,正是:昊天万福布千祥,盛世德泽达十方。道心合照通千古,通彻圣天遇长春。
(责任编辑 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