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瑰宝——朱仙镇年画探寻

2017-04-19 13:50王静一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年画民俗文化

王静一

摘 要:年画,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有关的民间艺术。本文通过对年画和木板年画的概念及历史渊源进行简要梳理,对朱仙镇年画的形成及风格特点进行了宏观描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 年画 朱仙镇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二十公里处,为中国宋代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汉口、佛山、景德镇)。北宋时是我国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是我国木版神像画和新春联的发祥地,是木版年画之鼻祖。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等齐名是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1.何谓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顾名思义,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有关的民间艺术。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在新年时张帖,用于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2.年画的起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宅门的神灵,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过去门神主要是贴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辟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有记载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3.木版年画

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才算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木刻年画的题材可分为两种:一是神怪,起源于秦汉门神画,随着雕版木刻技术的成熟,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万户,“门神”是其代表。二是喜庆欢乐的场面,它传达出大众的美好愿望。木版年画在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依靠各地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同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等都是我国木板年画的优秀代表。

4.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卻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之鼻祖,迄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早在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就有记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等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朱仙镇年画艺人不仅传承了年画制作技艺,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人文思想和文化品格。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像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也极具观赏价值,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5.展望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变革,贴年画的风俗在人们的生活中比重逐渐减少。年画在逐步完成由生活必需品向工艺美术品的角色转化。人们更愿意把传统方式印制的艺术意味独特的年画做为艺术品悬于斗室,把玩欣赏。

当然,只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年画这一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精品才能不断传承延续,散发其恒久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李晓景;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述略[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36-37

[2]陈雷; 从现今朱仙镇年画折射中国木版年画现状 [J];美与时代; 2005年07期; 41-42

[3]冯敏; 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5期; 170-173

[4]袁汝波; 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及程式化语言[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3期; 120-122

[5]郭红彦;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传承模式及其当代思考 [D];河南大学; 2005年

猜你喜欢
年画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国年画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