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
【摘 要】 文章以陈桥驿的论著为研究视角介绍了历史不同时期宁绍平原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陈著探讨森林、湖泊、聚落的变迁,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先秦时期人少,天然森林、湖泊基本保持原貌;汉唐时期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北宋时期始,由于人口压力出现过度开发,造成对森林、湖泊的破坏。
【关键词】 历史时期;宁绍平原地区开发环境变迁;陈桥驿
宁绍平原是位于浙江的东西向狭窄海岸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它西北和正北与太湖平原隔河相望,东邻海,南为四明山和会稽山,西南与浙闽丘陵相连,面积4800多平方公里。其东为宁波,西为绍兴,故名。在行政区划上,宁绍平原涵盖了绍兴市、宁波市和杭州市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陈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宁绍平原的论文,将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结合起来,得到学界好评。
鉴湖是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曾一度成为著名湖泊。鉴湖的形成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鉴湖在存续期间对山会平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使水乡泽国一变而为千里沃野。北宋时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围垦活动愈演愈烈。到南宋嘉泰元年,古代鉴湖几乎围垦殆尽。鉴湖的消失是农业围垦过度的结果,反过来对农业开发产生了不良影响。《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下文简称《水利》)发表于1962年。但是对鉴湖周边地区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50年代初,在地理系任教的陈桥驿把教学科研基地定在宁绍平原,将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分析结合起来,使得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论文功力深厚,被杨向奎誉为研究宁绍平原的权威。
《水利》只是陈先生宁绍平原系列论文的一篇。事实上,系列论文还包括《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下文简称《天然森林》)、《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下文简称《聚落》)、《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下文简称《山地垦殖》)、《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下文简称《湖泊》)等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相互联系,互为印证。《水利》在《地理学报》发表后,中国地理学会在杭州召开学术会议,陈先生应邀参加。在会上,他提交了另一篇论文《天然森林》,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赞扬。
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曾遍布森林。新石器时代后,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提高了生产力。早期形式为刀耕火种将选定区域的森林景观改造为农田景观,使得森林面积缩小。对于一个小区域来说,具体情况虽有不同,但总的趋势都是原始森林逐渐减少。在古代的绍兴地区,从越国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对天然森林的砍伐,使得当地传统的农业部门构成不得不加以改变,同时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引发自然灾害。农业开发力度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尖锐。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人类活动改变了大自然的原有状态,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但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讲,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由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开发必定会对原始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地矛盾在此必然发生。正如陈先生所言:“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攫取自然资源,作为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发展生产力,延续社会的生命。”农业生产必定要改造原生态环境,后人不能苛求为了保持原生态而让人类坐以待毙。《天然森林》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森林环境变迁和农业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篇文章“显示了作者在专业领域的积极进取的态势,并由此取得了历史地理专业学者身份。”
文革期间,陈先生很少发表文章。直到1978年,他才以《论<水经注>的佚文》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报端。两年后,《聚落》发表于《地理学报》。该文是作者对宁绍平原研究的又一成果,对绍兴地区聚落变迁的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在聚落与发展的关系方面,作者认为“绍兴地区历史时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发展的过程。而聚落的地域类型,也就反映了生产的地域差异。”聚落的组合类型反过来对生产的发展过程产生影響。聚落形成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变,聚落的类型分布也发生变迁。聚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孳生出新聚落。聚落的派生反映了这个地区垦殖范围的扩大。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聚落要接近耕地,从而使得小聚落在耕地扩展的同时遍地开花。小聚落的数量增长进而促进了农田开垦和地区开发。“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的聚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生产水平。”
与《天然森林》相比,森林破坏与农业开垦的平衡关系,仍为《山地垦殖》的论述核心。平原与山地相比,在农业生产上有更多的优势。在地区开发的顺序上,人们一般先平原后山地,只有平原不足以养活更多人口时才会进一步开发周边的山地。但是如果平原还没有发展到适宜耕作的程度,附近的山地就成为农作文化最先的起源地。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现在山区附近,说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能力对沼泽地带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对山地森林的砍伐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先秦时期人类对森林的砍伐能力还十分有限,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还比较强,所以这一时期山林破坏还十分轻微。秦汉时期,平原地区被次第开垦,平原成为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平原地区的生产潜力吸引了大批人口,使得省内的山区垦殖几乎陷入停顿,从而使得在以后几百年时间内,山区森林得以恢复。到北宋时期,浙江省的人口压力开始沉重。为了生存,一部分人围湖造田,另一部分人则深入山区谋生。垦殖的开展往往伴随着放火烧山,农田垦殖的过程,也就是山地森林破坏的过程。
农业垦殖采伐了森林,也改变了湖泊的面貌。宁绍平原是全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湖泊群的存在对人类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又反过来对湖泊的兴废以决定性的作用。人、水、地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汉代之前,水多于田,田多于人。汉唐之间,水、田、人三者之间基本平衡。唐代以后,人多于田,田多于水。《湖泊》关注人地水三者的关系,介绍了宁绍平原湖泊变迁的三个历史阶段:湖泊群从南部山区走向北部平原、在北部平原的湮废、在南部山区的复兴。宁绍平原湖泊的循环,体现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和改造,在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表达出来。湖泊的存在和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多样性的影响。湖泊运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湖泊循环的主题。湖泊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湖泊变迁是环境变迁的表现形式。农业生产的推进是古代地区开发的途径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辛德勇.悼念陈桥驿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2.
[2] 陈桥驿.我的为学经历,浙江学刊,2000.1.
[3]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4.
[4] 侯甬坚.住在杭州城的乡贤教授—陈桥驿先生之心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2.
[5]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0.1.
[6] 赵晔.吴越春秋(卷四),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7]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4.
[8] 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4.3.
【作者简介】
刘 圆(1984-)硕士,昭通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