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型经济成因及意义探究

2017-04-19 10:53潘延昊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成因意义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分享型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分享型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提出了分享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即循环消费改善生态环境;改善都市社会人际关系。

【关键词】 分享型经济;社会文化;成因;意义

一、分享型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

1、概念

“分享经济”一词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其主要理念是一種“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分享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知识,或者向企业、创新项目筹集资金。在这种模式下,个体和群体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2011年“合作消费”模式的“共享经济”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1]在一些文献中,“分享型经济”也被称为“共享型经济”。

2、特征

在目前发展阶段,分享型经济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首先,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各种交易;其次,交易的内容是所有者暂时不用的闲置物品,短期内在不改变物品所有权的情形下将使用权有偿出让,即传统概念上的“出租”;再次,该经济模式中的交易双方多是互不熟悉的陌生人,普通社会大众是主要参与者;最后,基本的信任关系是推动分享型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3、发展现状

国际市场上,在Uber(优步),Airbnb(爱彼迎)等一批耳熟能详的新型公司的启蒙和引领下,共享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所涉及的业务己经涵盖了交通运输、居住、饮食、技能学习等各个细分市场,对传统领域的冲击不容小觑。国内市场上,滴滴打车在互联网潮流的推动下迅速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受到投资方高度关注。[2]“闲置就是浪费、使用但不购买”的新消费观念将逐步盛行,分享型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一股强大的新动能,有助于经济实现“动力转换”,服务业也将成为新形势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分享型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

分享型经济模式的诞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等因素,这些是其产生、发展必备的条件。但在诸多影响因素的背后,文化因素即人们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消费观念转变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1、商品消费象征意义相对淡化

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物品从来就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存在。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对“库拉”的介绍中,马林诺夫斯基批判“原始经济人”的观点,他认为库拉交易的动力源自于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即通过赠予获得社会认同,达到自我炫耀与满足。库拉交换的臂镯、项圈以及其他物品不具备明显的实用价值,实际生活中效用很低,它们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象征意义上。[3]马塞尔·莫斯在《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中回答“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这一问题时,提到来自于送礼者的“礼物之灵”(hau,毛利人的概念),接受了他人的礼物就是接受了他的一部分灵魂。[4]尽管现代文明中经济模式与两位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社会有很大不同,但物的象征属性和其在经济交换中的重要作用却一直存在。

波德里亚认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越来越依据于其自身所使用的或消费的物的等级来识别,而越来越少依据其出生、血统、种族等级和阶级成分来划定。消费者的行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他们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迈进,或者在同一个社会阶层中进行比较。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并因此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去的媒介。消费是生活的“辩证法”,它使某种东西(如商品)消失,同时又使其它东西(如自我与社会认同)产生。[5]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总量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很多人在满足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拥有相对更多的财富积累。并且在社会化生产背景下,各企业之间为了利润最大化进行激烈竞争,鲜有价格适宜但独具特色的工业产品,消费品大同小异。综合以上两种因素,社会中一定量的商品成为闲置资源,对拥有者不再具备吸引力,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相对淡化,很少有某种物品成为主人彰显阶层地位的宠儿,人与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也由此拉大。面对这些暂时不用、相互间感情淡漠的“物质”,分享获利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2、趋同消费提升平等意识

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无限延伸,内在固有的矛盾性随其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逐渐显现,消费特征亦是如此。现代消费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兼具大众性和等级性。大众性是消费文化的本性,主要包含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和平等性四大特征。具体体现在:审美、消闲的功能突出,大众乐于接受;不同于精英文化的超脱,贴近真实社会,释放个人鲜活特性;形式多样,宽容、浪漫,易于模仿;赋予生活方式一种平等而活跃的气质,使之具有民主的色彩。等级性则体现在高层次消费之中。

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丧失了对等级消费文化的反抗精神。[6]限于自身占据的经济与社会资本,大众倾向于符合条件的消费行为,而非一味模仿高阶层的生活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比重较高,该部分群体消费特色具有趋同性,物质消费水平高度同质,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整体社会内,有着相当比例的大众在内心能够相互接纳,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物品,发展友谊,而不觉得有失身份。这一共同心理为当地社会孕育出“分享型经济”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消费的趋同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使用别人用过的东西满足自己短暂的需求,却没有因之产生身份、尊严上的心理负担。

在我国近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社会消费现象与上述西方消费现象具有诸多趋同性特征,为分享型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国内分享型经济的参与主体是青年人,他们愿意将属于自己的物品与其他人共同享用,注重体验式消费,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一些大件物品的短期使用权,或在一些用工网络平台上以短期工的身份为其他企业或个人工作。人们对消费、工作的态度逐渐改变同样是分享型经济在我国得以发展的重要成因。

三、分享型经济发展的意义

1、循环消费改善生态环境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物质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过度索取资源、大量废弃物质的产生等带来的副作用对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以及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无疑是该现象产生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也应看到作为消费者的普通大众对此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人类物质财富占有总量呈现几何级增长,极大地刺激人们物质占有欲;与此同时,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又推动生产进一步发展,以对物质的占有作为标榜自身身份地位的做法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个人占有消费品不断增多,物品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实际上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分享型经济预示着一个追求节约、低碳、实现物质与精神均衡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生产方式的革命正在兴起,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破解能源环境危机、物质与精神消费失衡危机的新经济模式。[7]通过分享,促使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消费环节产生新的变革,社会大众所拥有的大量闲置物品得以发挥作用,满足了一定量的市场需求,从而降低生产规模,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资源利用。该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不仅有助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也实现了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都市社会人际关系

分享型经济是存在于陌生人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的商业模式。闲置物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交易前并不熟识,相互之间缺少基本的了解。但依托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双方的信用评级、物品如实描述程度等关键信息是能够面向公众及时更新的,公开的信息表明双方诚信度高低,决定了交易能否顺利进行。除了专业分享平台制定的交易规则,“公示”的做法更加有利于保障双方的正当利益,网络监督使任何参与者都不得不考虑违反诚信的后果。外在具有强制力的监督机制,内心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私人物品,渴望认识更多朋友的美好愿望,可以预见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诚信交易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主流特征。分享经济增强了大众群体的沟通交流频率,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交往模式,对都市人文环境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喜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共享经济[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12-15.

[2] 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共享:稀缺时代的一条出路[N].解放日报,2015-12-14T02.

[3]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品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 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J].人文杂志,2004.01.170-175.

[6] 郭景萍.现代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析论[J].学习与实践,2012.11.115-121.

[7] 张孝德,牟维勇.分享經济: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2.6-15.

【作者简介】

潘延昊(1992.8-),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成因意义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有意义的一天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