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昌海 孙雨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01
尺桡骨骨折属于前臂骨折[1],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其主要由直接暴力和扭转暴力所致[2],临床治疗常用方法为手术。本文旨在探讨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的手术经验与效果,我院将尺桡骨骨折患者7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者72例(属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患者36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7(34.52±5.74)岁。骨折部位:尺桡骨上段8例,中段15例,下段13例。其中21例左侧,15例右侧。
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9~68(34.58±5.81)岁。骨折部位:尺桡骨上段9例,中段16例,下段11例。其中22例左侧,14例右侧。
对照组和观察组尺桡骨骨折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 方法
本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取腰硬联合麻醉,切开患处,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剥离骨间膜,复位骨折端,在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骨折端愈合后将内固定物去除。
本组患者实施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全麻之后,将患者患处的前臂和肩部分别屈曲、外展90°,整复处理尺骨,在尺骨鹰嘴顶向后1cm处作一个小切口,经骨皮质从骨髓腔打入1枚克氏针至骨折端。若先整复处理桡骨,则在桡骨结节内侧作一小切口,在打入克氏针至骨折端后,沿着前臂纵轴进行远端牵引,在肘关节处进行反牵引操作。使用常规正骨手法进行复位,在X线下观察复位效果并在骨折端另一侧将克氏针打入,将针体尾部弯折并剪断,在筋膜处埋下。另一处骨折的操作方法相同,术后给予外固定和抗感染药物。术后一个月去除外固定物,术后两个月取出克氏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尺桡骨骨折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相关指标,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尺桡骨骨折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尺桡骨骨折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
3.讨论
尺桡骨骨折以腕关节功能障碍、局部疼痛以及前臂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3],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临床采用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患骨的生理曲度和運动功能。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骨折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效果相对较好,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以及剥离骨膜会影响骨折端血供,使患者骨折处愈合时间延长,并且需进行二次手术将钢板取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利于早期康复训练的进行。
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尺桡骨骨折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以及经济安全的优势[4],不会影响骨膜和血运,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5],使患者的前臂关节和肌群受到不良影响减轻,患者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但在术中需注意桡骨的进针点和处理克氏针针尾,防止骺板被损伤以及出现针尾刺激征。
我院将收治的72例尺桡骨骨折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尺桡骨骨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
总而言之,经皮克氏针固定术适合应用在尺桡骨骨折的治疗中,有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莫贤跃,吴东敏,蒋荣玉.经皮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07-108.
[2]张东平.微型锁定钢板与克氏针治疗小儿尺桡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93-95.
[3]王昌,邢宗良,薛伟等.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难复性双骨折[J].当代医学,2013,19(30):56-57.
[4]赵跃文.克氏针经皮穿刺治疗儿童上肢骨折[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591-2593.
[5]曹丽萍.手法整复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下段骨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295-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