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伟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较重视冠心病急性发病期的抢救和治疗,但对发病后的康复治疗重视不够,以致患者出院后得不到进一步的指导,反复发病、反复住院。为此,笔者将冠心病康复疗法之一的运动康复介绍如下,供患者及家属参考。
院内康复期
院内康复一般在患者脱离危险期即可开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体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出院时生活基本能自理。病情重的患者应推迟进行,病情轻的患者可按时进行,病情不稳定者延迟3~7天。开始时的参考指标:过去8小时没有出现胸痛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等)正常或没有进一步升高;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如静坐时没有自感呼吸困难,医生听诊肺无罗音)。
康复先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位、坐位双脚悬吊在床边、床边站立、床边行走、病房内步行和上一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1.被动运动(由家属帮助活动肢体、按摩);2.缓慢翻身、坐起;3.床边扶椅子站立;4.床边坐便(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5~15次为宜)。
第二步:1.床边坐起热身运动;2.床边行走(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15次为宜)。
第三步:1.床边站立热身运动;2.大厅走动5~15分钟,每天2~3次(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20次为宜)。
第四步:1 .站立热身运动;2.大厅走动5~15分鐘,每天3~4次;3.上一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4.坐位沐浴(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5~25次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康复运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如果运动时或运动后心跳加快20次、自感吃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日常活动。
院外早期康复(门诊康复)
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5周进行。康复内容主要是每周3~5次心电图、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对抗阻力运动和柔韧性训练,每次30~90分钟,共3个月左右。本期是冠心病康复治疗的核心阶段,既是院内康复期的继续,也是院外长期康复期的基础。具体动作如下——
第一步:基础阶段。
1.准备活动(热身运动)。目的是放松和伸展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心血管的适应性,预防心血管事件和肌肉关节损伤。
2.低水平的有氧运动。目的是使心肺得到充分有效的刺激,增强其功能。包括休闲活动如散步、乘车、编织、手工缝纫;体育锻炼如原地跑、慢跑、固定自行车、很轻松的健美操。
第二步:训练阶段。
1.基础运动(有氧运动)。包括休闲活动如交际舞、步行、乓乒球、夫妻性生活;体育锻炼如快步走、步行上坡、骑自行车、较轻松的健美操。
有氧运动可使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改善心功能。每次运动时间20~40分钟。最初从20分钟起,渐渐增加运动量和时间;每周3~5次。运动强度为最大运动强度的50%~80%,体能差的患者为50%,可根据体能改善逐渐增加运动量。
2.补充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运动)。如俯卧撑、哑铃、杠杆、拉力器、弹力带,每周2~3次(或隔天1次),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柔韧性运动如拉伸运动,每一部位拉伸6~15秒,逐渐增加至30秒(如可耐受增加至90秒),其间正常呼吸,拉伸强度为有牵拉感但不觉得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0分钟左右,每周3~5次。
阻抗运动的心率增加不如有氧运动,但能增加心脏血氧供应,改善骨骼肌和耐力,如伴其他慢性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也能从阻抗运动中获益。研究证明,阻抗运动对控制好的高血压患者是安全的,对心力衰竭者也有主张进行阻抗运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此运动。
第三步:放松运动。
目的是使血流缓慢回流心脏,避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导致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放松运动的方式是慢节奏有氧运动的延续(或是柔韧性运动的继续),可根据病情轻重和上述运动后的反应,持续5~10分钟。病情重者放松时间相对延长,轻者缩短。
院外长期康复
是院外早期康复(门诊康复)的继续,时间从冠心病发作后一年开始。本期的关键是保持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门诊康复)的运动习惯,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由清淡饮食过渡到平衡饮食、忌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等。低危患者(无明显左心室功能失调、无心绞痛、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无需医护人员监护;中危患者(轻、中度左心室功能失调、运动时诱发心肌缺血等)、高危患者(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静息或运动开始即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心源性猝死幸存者等)仍需医护人员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