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要:结合基层调查和临床诊断实践,从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6-02
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可在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中暴发。临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少食或不食、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季节
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发病最多,夏季很少发病。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流行形式多为暴发或散发流行,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
1.2 感染率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感染率可达90%~100%,公猪、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 d自然康复。但10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过该病的生猪可获得一定时间的自动免疫抗体。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都可能引起病毒的传播。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发生短暂呕吐,随后迅速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病猪体重快速下降,严重脱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吃或不吃、脱水消瘦,一般于2~7 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100%,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而超過3周龄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
2.2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食欲减退、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色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一般于3~7 d康复,死亡率不高。但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能增加。
2.3 哺乳母猪
哺乳母猪症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所致。妊娠母猪很少发生流产。
病猪体温多数正常。初生仔猪感染本病死亡率达90%,10~20日龄仔猪死亡率10%~30%。20 kg以上生猪死亡率不高,很少因该病死亡,但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3 病理剖检
外观来看,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眼观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部,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黏膜潮红充血,有时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的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区有较大坏死区。整个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内容物稀薄。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4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猪群发病突然,通常在数日内感染大多数猪只,不分猪只大小和性别都可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结合病理剖检,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采集主要是粪便或小肠。两端结扎的病变小肠是最好的样品,但要新鲜或冷藏。血清学检测可采集病猪血液分离血清。
5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5.1 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供给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应注意防止猫、犬和狐狸等动物出入猪场,并做好猪舍的防鸟措施。
5.2 接种疫苗
定期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进行预防。
5.3 干扰疗法
以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为干扰源注射,可明显减轻症状。剂量:一瓶鸡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计)可注射15日龄的乳猪10头。可注射15日龄以上至10 kg仔猪6~8头。可注射15 kg以上猪4~5头。
5.4 治疗
在饮水中按比例添加20%可溶性病毒灵粉和口服补液盐。在饲料中投服吸附剂腐植酸钠、晶体酸钠等配合抗菌素痢菌净、诺氟沙星等。新生乳猪给予饮用或静注5%葡萄糖盐水效果良好。出生3~5 d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和维生素E可明显提高乳猪的抵抗力。病情较严重的,可注射抗菌素金泻康、痢茵净、新奇等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也可适量注射阿托品、654-2等药物减缓胃肠蠕动,缓解剧烈的呕吐和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