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4-18 14:15于泊洋
中国市场 2016年51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问题

于泊洋

[摘 要]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要使农业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就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构建培育新型农民的服务体系。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新型农民;问题;培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173

1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培训的思想观念陈旧

在农民培训过程中,认知程度和觉悟水平有时候比健全的培训制度和得力的执行制度更为重要,培训的本质在于服务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福利,但是,由于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根深蒂固,农民教育和培训的长期性、投资性,重视政绩和经济效益的思维模式,使得各个主体表现出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正确认识、缺失考核机制等随意性很强的状态。因此,必须端正农民和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民的思想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之逐步摆脱小农思想,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开拓发展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逐步树立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生态度和观念,注意增加他们市场经济、农业科学技术、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知识含量。总而言之,不管是农民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转变观念、精心组织和宣传,营造摒除陈旧观念、积极学习培训的社会氛围。

1.2 农民培训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缺失

政府部门在农民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协调组织、明确分工和优化配置培訓资源等职能,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多头管理、缺乏明确和统一的目标、多头管理、协调保障措施不力以及培训资源无法科学配置等管理制度和机制问题。具体而言:

一是农民培训的多头管理。农民学历教育和农民后续教育往往是由教育部门来负责,农民技术培训往往由农业部门来负责,这种多头领导和管理现状造成了农民培训的人为分割,不仅增加了培训的成本费用,而且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倾向性。

二是培训的管理机制不科学。表现在:缺乏统一有效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以至于农民培训市场混乱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将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要完美结合起来,缺乏转移劳动力中介机构与培训结构的有效沟通;缺乏农民培训的制度规范和师资配置的政策导向。

三是培训的方式滞后。政府没有制订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没有针对重点农户的重点培训以发挥他们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3 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缺失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和农民培训政策研究长期滞后,并且缺乏雄厚的政策理论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即使有所涉及,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和内部不完整等严重问题。这些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完全不相适应的,因此,当务之急也需要政府加快制定农民培训的专项法律,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4 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民培训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因此,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其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是农民培训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是基于农民基数大、地方财政困难、中央到地方经费投入趋减等现状,使得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并已经成了制约农民培训的重要因素。同时,当前的农村金融信贷渠道也不是很通畅,而且由于投资农民培训的周期长、回报风险大、保障不明确等原因,使得农民培训资金的社会渠道也不畅通。

1.5 农民培训的监督评价机制落后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民培训是一个多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对其培训内容、实际效果、培训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保证其有效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监督评价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项目管理缺陷严重。主要表现在:评估缺乏连续性、评估缺乏反馈规范性、项目腐败和监督不到位、农民培训师资总体层次和素质不高;培训组织和管理方面缺乏质量保障和培训资质审查;考核机制上尚未建立可行的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和监督机制上培训主体地位缺失。

2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培育对策

2.1 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

保守的观念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对于农业循环经济而言,农民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直接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向农民普及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知识,向农民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农民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培养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热情。

另一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每个人都要学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要实现整个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农民个人的学习向所有农民群众的集体团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的表率作用。

2.2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增加教育投资力度;进行积极宣传,鼓励富裕农民为农村教育集资捐助,增加社会教育投入;为农民学生入学提供贷款、为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加大改善农村营养、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现状的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中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加,因此,信息的实质就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农业信息传播集成化、农业循环经济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和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

2.3 建立农民群众投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农民的需求逐渐上升为类似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仅仅靠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的觉悟及个体积极性是不能长久实现满足其需要的目标的。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精神需要日益成为激励农民积极性的主要动力源,有效的精神激励措施有力并且持续循环地影响着农民的行为,关键是如何选择有效的激励措施。

(1)制定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在农民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规范村民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逐步推进农村循环型社会形成;(2)建立农村废弃物有偿回收利用的中心或回收站,实现分类收集和集体处置;(3)设立为农民提供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利用辅导的农业技术服务社;(4)通过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生活、养老、医疗、设施建设投入等补助的形式,激励村民实践资源循环利用。

2.4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农业循环經济的发展需要既有技术知识又有管理才能的新型农民,也就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很明显,这有待于农村教育体系的建立。(1)明确农村教育体系的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尤其是采用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2)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3)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4)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职工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力量;(5)设立支持农业专家、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专业人员创作、出版农业循环经济科普读物的专项经费。

2.5 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和集约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发展更为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是制定农民合作组织政策法规:明确农民合作组织作为特殊类型法人的法律地位、合作原则、业务范围、组织形式及性质等;二是规范政府与农民自组织的关系:依法保护其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产收益不受侵害;三是向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财政、税收及信贷支持和人员培训;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拉动作用。

3 结 论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根本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较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它的发展面临着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蓬勃开展,各级政府和各个经济主体充分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和造就,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民培训活动,但是仍然存在着制度、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新型农民所具有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健康素质,可见,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无法一蹴而就的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站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引入市场机制,开拓培育资金投入渠道,建立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必须建立农民群众投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凌云.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及对策思考[J].特区经济,2015(7).

[2]田健.新型农民能力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4(23).

[3]唐峻.中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新型农民培养探析[J].上海金融,2013(6).

[4]赵天荣.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发展[J].经济问题,2014(4).

[5]张春莲.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培育问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