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不同的课内外的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语言的精准,挖掘语文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就成为有效语文课堂的必要条件。
一、挖教材“亮点”
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也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重要内涵。
课文《棉鞋里的阳光》所传达出来的是中国传统道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对于入学近一年的低段孩子,他们能够理解到“阳光”的本意,但透过文章,体会文章主人公“小峰”的孝顺,让孩子得出热爱家庭生活的感悟却实属不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并复习一年级上册所学课文《阳光》,让学生在低段开始培养知识点前后连贯的意识,引发他们学习和探究新课的兴趣。进而把教学重点定为:理解感悟。我们在阳台上、教室里都见过阳光,那么,阳光怎么会跑到棉鞋里面呢?问题的涉入,让学生在读文、联系实际探究中逐步理解课题“棉花里的阳光”的深刻含义,积累语言。如此引导,我们便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抓“生字新词”
小学阶段,教师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在字词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到叠词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知识点。叠词是将相同音节重叠起来使用以加强描写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使描寫对象更形象,增加了语言感染力。文中叠词的使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船”“月儿”“星星”“蓝天”的特征,语言极具节奏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介于这是低段学习,教学中可以预设比较“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留给学生朗读对比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体验叠词使用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即可,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去关注词语的变化,为今后学习词的结构打好基础。
三、借“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了解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情感上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巧妙借助标点符号,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甚至可以达到文本深处的思想内心,给学生文字以外的惊喜。
《全神贯注》描写主人公罗丹修改女塑像时,生动地写道: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边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作者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非常重要。句中一个“!”两个“……”,把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借助这几个标点作为教学突破口,深入品读文本,打通学生与课文对话的通道,自然生成了感叹号及省略号的知识点,进而感悟人物全神贯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无形中了解到标点符号在人物刻画、表达感情方面的特殊运用。
四、留“空白点”,让思绪“飞”
语文教学“留白”艺术,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技巧的移植与借鉴。教师在课堂教授中如能找到这样的“空白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与作品间沟通的桥梁,将是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良好“契机”。
在王崧舟先生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公开课上,文段“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是一处相对抽象的省略与留白:聋哑青年还画了金鱼的哪些动态?王老师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说话训练补充: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巧妙地将抽象变具体,丰富“游”的表象。在孩子们补充出金鱼“甩尾转身”“吐泡泡”等具体动态时,王老师顺水推舟,放长这一环节的线程,引发对“画这些动作不需要先观察”的思考,让孩子们由衷得出“鱼游到了纸上”是因为“鱼先游到了心里”的结论,后续的学习也便水到渠成。
五、挑“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主要指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情境中的“不和谐因素”,设置学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往往收获课堂别样的精彩。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作者写道:“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组织学生对“‘快乐和‘惧怕矛盾吗?”这一有价值的阅读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得出:两词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解读人物的“心灵密码”,透露出“我”复杂,难以言说的窃读感受。(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