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学莉+刘郅红+薛立光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 2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其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高血压:本组中有89例, 发生脑出血(IcH)4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 多发性脑梗死(MCI)21例, 腔隙性脑梗死(LI)13例, 脑栓塞2例, 脑血栓形成11例。②高血脂:本组中有108例, 发生脑出血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63例, 腔隙性脑梗死10例, 脑栓塞3例, 脑血栓形成25例。③心脏病:本组中有25例, 发生脑出血2例, 多发性脑梗死11例, 腔隙性脑梗死6例, 脑栓塞5例, 脑血栓形成1例。④糖尿病:本组中有96例, 发生脑出血3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27例, 腔隙性脑梗死3例, 脑栓塞8例, 脑血栓形成19例。⑤吸烟:本组中有93例, 发生脑出血19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33例, 腔隙性脑梗死18例, 脑栓塞1例, 脑血栓形成21例。⑥饮酒过量:本组中有66例, 发生脑出血3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13例, 腔隙性脑梗死11例, 脑栓塞1例, 脑血栓形成10例。结论 脑血管疾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 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吸烟、饮酒等, 积极调整血压, 忌酒、戒烟, 调整合理的饮食及培养好的生活习性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干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36
脑血管疾病(CV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 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病变之一, 对其可干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从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1-4]。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2月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296例, 回顾分析其可干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科2014年1~12月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296例, 其中男199例, 女97例, 所有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分类标准[1], 且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和(或)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诊断。296例患者中, 年龄40~49岁12例, 50~59岁56例, 60~69岁104例, 70~79岁106例, ≥80岁18例;脑出血11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脑血栓形成49例, 多发性脑梗死73例, 腔隙性脑梗死40例, 脑栓塞13例;99例于活动中发病, 197例为静态发病。
1. 2 方法 对296例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①高血压:本组中有89例, 占30.1%。男58例, 占19.6%
(58/296), 女31例, 占10.5%(31/296)。89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4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21例, 腔隙性脑梗死13例, 脑栓塞2例, 脑血栓形成11例。②高血脂:入院后查高血脂(胆固醇>6.0 mmol/L, 甘油三酯>1.71 mmol/L)患者108例, 占36.5%, 男68例, 占23.0%(68/296), 女40例, 占13.5%(40/296);胆固醇增高78例, 甘油三酯增高30例。发生脑出血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63例, 腔隙性脑梗死10例, 脑栓塞3例, 脑血栓形成25例。③心脏病:本组中有25例, 占8.4%, 男14例, 占4.7%(14/296), 女11例, 占(3.7%)。冠心病13例, 其中心肌梗死病史6例, 风湿性心脏病2例, 先天性心脏病1例,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 心律失常3例。发生脑出血2例, 多发性脑梗死11例, 腔隙性脑梗死6例, 脑栓塞5例, 脑血栓形成1例。④糖尿病:本组患者96例, 占32.4%, 男50例, 占16.9%(50/296), 女46例, 占15.5%(46/296)。入院查空腹血糖>7.0 mmol/L。发生脑出血3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27例, 腔隙性脑梗死3例, 脑栓塞8例, 脑血栓形成19例。⑤吸烟:本组中有93例, 占31.4%, 男91例, 占30.7%(91/296), 女2例, 占0.7%(2/296)。93例吸烟患者发生脑出血19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33例, 腔隙性脑梗死18例, 脑栓塞1例, 脑血栓形成21例。⑥饮酒过量:本组中有66例, 占22.3%, 男65例, 占22.0%(65/296), 女1例, 占0.3%(1/296)。饮酒者发生脑出血3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多发性脑梗死13例, 腔隙性脑梗死11例, 腦栓塞1例, 脑血栓形成10例。各型脑血管疾病可干预危险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5-9]。研究资料表明当收缩压>16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5 mm Hg的时候, 相对卒中风险约为正常血压者的4倍, 当其他危险因素被控制后, 每升高10 mm Hg收缩压, 增加49%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 每增加舒张压5 mm Hg, 增加46%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 [2]。据研究, 降压治疗能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但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血脂异常[10], 且目前研究提示有很多种降压药物也可引起血脂发生改变[11]。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有密切关系, 如果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则脑血管疾病(缺血性)风险升高, 且目前研究显示,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低胆固醇水平有关[1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 但糖尿病不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可有脂肪代谢异常, 从而促进胆固醇的合成,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等心脏病也使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单独心房颤动可以使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3~4倍。由于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自然延伸, 房颤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 所以绝大多数栓子易进入大脑中动脉主干, 导致梗死面积较大, 且常常发生出血性梗死, 治疗比较困难, 患者病情较重, 多数预后差。加速动脉硬化形成的因素包括吸烟, 促使血小板聚集, 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烟草中尼古丁还能刺激交感神经促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亦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研究表明, 长期被动吸烟者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发病的风险明显增加[13]。过量饮酒可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有学者研究表明饮酒过量可使前列环素/血栓烷A2比值上升, 此与粥样硬化息息相关[3]。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且吸烟者可提早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提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 这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吸烟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形成, 饮酒可提高血压, 故大量饮酒、长期吸烟都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4]。
综上所述, 引起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 在脑血管疾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 比较重要的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等, 积极控制以上因素, 戒烟、酒, 养成合理的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2] 贾建平. 神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99.
[3] Roman MJ, Pickering TG, Schwartz JE, et al. Associ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5, 25(1):83-90.
[4] 刘云海, 杨期东. 中国三城市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5):297.
[5] 彭凯润, 杨红军, 刘雁. 43例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11):1148-1150.
[6] 徐恩, 温海霞.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20-26.
[7] 趙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附269例临床分析). 中国疗养医学, 2005, 14(1):24-27.
[8] 李江涛. 45例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中国实用医刊, 2004, 36(6):31-32.
[9] 杨芳侠, 孙凤云, 翟乃会. 脑血管病18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0, 8(4):275-276.
[10] 赵婧琳, 陈晨祥, 李飞峰, 等. 血管危险因素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9):1001-1006.
[11] 唐瑞龙, 匡莉, 刘梦颖, 等.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18):25-26.
[12] 蒋宾, 董能斌, 曹莉梅. 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15(4):75-78.
[13] 王拥军. 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标准生活, 2012(4):10.
[14] 罗永红.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4):104-105.
[收稿日期: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