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柴雪艳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 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则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评分, 观察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认知程度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有效加强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适合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血管疾病;疾病认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92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会对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病, 患者以中老年居多, 临床研究证实, 其发生、发展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密切联系, 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能很大程度上防范其发生发展[1]。基于此, 通过临床护理干预, 提高患者认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本院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于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全体入选病例均满足高血压、脑梗死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年龄53~76岁, 平均年龄(62.5±4.5)岁;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6±3.2)年。观察组男22例, 女12例;年龄51~77岁, 平均年龄(63.6±4.5)岁;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6.5±4.7)年。患者均已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病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 即随机介绍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目的及日常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则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接受健康宣教, 即患者入院后, 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 按照疾病特点和护理程序,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 并向患者耐心介绍路径表的功能与详细内容。根据患者在不同时期(急性发作期、病情稳定、康复期等)的疑虑与需求,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目的、用药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明确告知遵医嘱服药、控制饮食、适量锻炼、出院后自觉监测病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1. 3 观察指标 ①疾病认知程度:于护理前后采用自制疾病认知问卷调查, 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总分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良好。②治疗依从性评分:使用自制治疗依从性行为量表, 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遵医嘱行为进行评分, 总分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佳。③自我管理能力:随访6个月, 记录患者出院后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自我监测等行为保持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疾病认知程度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对比 护理前,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和治疗依从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各指标得分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自我监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健康宣教的实施是脑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正确认知的重要途径。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遵医嘱服用药物、合理饮食、保持身心愉悦、适量锻炼增强体质、定期复查等均是稳定病情的关键。临床研究证实, 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情控制不良、远期复发率高等均与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全有关[3]。经分析认为, 因为患者对疾病与治疗认知程度低, 所以在治疗中依从性普遍较差, 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不遵医嘱用药, 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最终导致预后不良。
对脑血管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常规脑血管疾病健康宣教模式不但会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且过于笼统, 缺乏针对性, 因此很难获得理想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是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制定的护理方案, 极具针对性,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从而愿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方式, 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4]。
目前,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 杨金红等[5]对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发现患者健康心理77.5%、相关知识掌握82.5%、日常防护71.25%、自我管理67.5%等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认知程度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评分[(88.34±6.23)、(90.38±5.2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自我监测等方面明显更佳(P<0.05), 该研究结论与上述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有积极影响, 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静, 刘惠珍.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0):56-57.
[2] 郝明华, 周淑杰, 石玉芝, 等.健康宣教对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卒中杂志, 2012, 7(7):524-530.
[3] 朱丽娟, 张纯, 李晓微,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中患者标准化管理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21):1939-1941.
[4] 徐梅玉, 梅映台, 胡慧英,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康复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7):609-610.
[5] 杨金红, 刘志浩.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 2013, 29(9):848-849.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