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内涵入手,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把这几方面研究作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研究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职业院校 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新型工业化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面对当前就业学生人数较多,竞争激烈的社会,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良好途径,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1.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文章明确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学历已经不再是企业看重的唯一条件,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也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牛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结论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至今尚没有一个完全精准的概念。高晓杰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楮东升等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追求创新,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3]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進取心、意志力、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开发。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奠定基础。由此,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无论对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内涵如何认识,国内外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1.调研概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调查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28份。有效率92.8%。
本次调研选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选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主要包括: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主题沙龙和座谈会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隐私问题,使调查对象回答问题能够更轻松,没有思想包袱。同时,减少课题组成员自身主观偏见,数据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可信、可靠,为结合本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通过对以上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部分教师进行调研分析,进而了解在当今双创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规律、新特点,进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从本次调研数据分析,辽宁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状况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座谈会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展望。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受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缺乏和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高职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只是应对学校的学分规定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和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自信,使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4]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目前,虽然各职业院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并不够,并没有形成全员的创新创业氛围。社会大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尽管国家对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并没有贯彻到位。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数以大课、讲座的形式进行,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4)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教育环节。[5]
① 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讲授理论性知识而后略了实践教学环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学校和学生都是为比赛而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② 虽然有些高校尝试开辟学生创业园区或者成立创业孵化机构,为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但很多学校的场地和资金资源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都是兼职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感受。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1.树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理念
高职院校应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树立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这种教育理念既影响到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高等职业院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使他们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的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冒险、开拓进取、大胆地开创事业。
2.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1)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在充实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宽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相互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变革课程之间各自封闭的状况,增加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思想和新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创造性学习不断开拓思路。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课程以适应目前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要求,为高职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改单一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重视发现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思想,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要及时鼓励,给予引导。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尽可能减少讲授时間,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的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
(3)改进考试方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以便于高职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能力。
3.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1)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加强高职学生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最前沿的生产设备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建设专业性一体化教室,通过互动教学、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职场演练等模拟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个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基地。通过一体化教室教学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2)校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
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校外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资讯。通过行业与协会的合作,为学生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提供重要保障。学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签约就业创业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提供实践场所。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企业调研,技能实践,使学生与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参与真实的创业过程,感受创业的乐趣,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和服务环境,才能营造和鼓励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构建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素质。同时,通过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企业主管、高层管理人员、社会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优秀的创业毕业生做专题报告会,或直接作为实践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创业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红,胡顺仁.松散型本科“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
[2]陈兴旺,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60—63.
[3]钱小明,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4]李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06—108.
[5]张齐,等.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8—60.
作者简介
刘海燕,1981年5月出生,女,籍贯:辽宁省铁岭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夏家河校区学生科科长,讲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