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庄子》的成语语义演变考察

2017-04-17 04:15王和璟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素庄子成语

王和璟

摘要:作为先秦诸子中一部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庄子》一书富含诸多具有思辨性、哲理性的词语,在后世有着长期而广泛地运用。这些词语,有不少在今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在日常社会交际、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继续发挥着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提升作品文采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亦应看到,不少成语在长期历史语境的不断演变中,其含义已逐渐偏离了原来的文本意义。为此,对《庄子》中的这些成语加以梳理,探析其语义的演变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并对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思想予以传承。

关键词:庄子;成语;语义演变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每一个民族文化载体的外在符号形式。对于有着较为简洁的符号形式与丰富文化意蕴的的成语这一类词汇而言,因其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深层内容上,都更为凝练的展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因而更是汉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瑰宝。成语中蕴含的思想文化通常兼具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这就使得它在人民群众的日常交际中被广泛地运用。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庄子》的文本因具有汪洋恣肆的雄伟气势、奇特诡谲的想象并充斥着浓郁的形而上思辨色彩,使得其不论是在语言表层的语音、语法、语义形式上,还是在深层的哲学思辨与人生启示上,都对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作出了较为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并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价值观、思维体系和审美趣味。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庄周的《庄子》一书因在哲学思想、文学语言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其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地位。据对《庄子》一书的研究统计表明,目前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有500余条可以说源自这一先秦文献或与这一文献有关,其中绝大多数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交际场合与文学艺术作品中。不过通过相应研究亦表明,一些源自《庄子》的富有开创性与表现力的成语,今天所表达出的意义与《庄子》中的原本意义已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在这些成语中,有的是在形成时便和原文有了词义上的差异,而有的则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引申变化。这些构成成语的语词和凝结在成语中的典故,伴随历史语境的演变,在语言形式、句法结构、感情色彩与词义上发生的迁移变化,让我们对成语在《庄子》中的原本意义与现代汉语用例中的意义不能加以等同视之;不仅如此,不少源自《庄子》的成语在现代汉语用例中原本承载的文化意蕴的被遮蔽也使得我们有必要通过探析这些成语语义的演变,对成语的原本意义加以溯源,以求得这些成语的古今语义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并对《庄子》中这些成语的原本意义与承载的文化内涵加以粗略管窥。

一、《庄子》成语的形成和定型方式简述

成语作为一种长期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固定词组,其形成和发展有着相对固定的方式与特点,正是基于这种相对的稳定性,后来人才能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继承和发展。《庄子》作为先秦时期哲学思想与诸子散文的代表性典籍之一,来源于其中的成语可谓非常多见。对这些成语加以分析可见,源自《庄子》的成语产生和定型的方式各种各样,既有直接截取《庄子》原文原句形成的成语,也有在《庄子》原文基础上加以改造加工、提炼概括而成的成语。具体来看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直接运用《庄子》原文原句

直接截取《庄子》中原文原句形成今天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语,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直接截取《庄子》中的原文语句

具体来讲,就是直接运用或截取《庄子》中的原文,不对其进行增加或删减,仅保留原文本来结构。这类源自《庄子》成语约有60多个。 其典型的例子有:

(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2)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庄子·齐物论》)

(3)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子·逍遥游》)

(4)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庄子·大宗师》)

以上一类源自《庄子》的成语都是通过截取原文而形成,其形成与定型方式相对简单,即不增减或调整任何构词语素,直接摘取一般为四个字的原文语句。

2.截取《庄子》原文长句或原句语素

前者的典型例子有:

(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后者的典型例子有:

(1)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

(2)捉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以上隶属第二种情形中的这两类源自《庄子》文本的成语形成与定型方式,前者的特点在于字数较多,往往多达8-10个字,通常是截取原文的两句构成,且这类成语相对较少;后者的形成与定型方式则较为多见,在定型方式上为保留成语的特色与使用方便性,通常截取不影响内容核心意义而又适宜形成成语的语素,一般都为四个字,《庄子》中这类成语约有30余个,除以上例句中提及的,尚且包括安之若命、不近人情等。

(二)对《庄子》原文加工整合形成的成语

对源自《庄子》的成语逐一梳理与考察可见,这些成语的外在语言形式从3个字到12个字不等,其中基本以四个字居多,且并非都是對原文语句的直接截取。其中有不少是后人在保持《庄子》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删减、替换、概括、改序、增添、截取、拼置等手段对其加工整合而形成。具体来看这类成语的形成与定型方式,主要可分为:

1.对语素的截取与拼置

这类成语有的是从原文的一句中加以取舍,有的则分别中原文语句的两句中各自截取一部分拼置成一个四字成语。前者有以下例句中的例(1)、(2),后者有如下例中的例(3):

(1)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齐物论》)

(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3)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这类成语的形成与定型方式也是《庄子》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形式,除以上提及的这些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语,典型的还有屠龙之技、含哺鼓腹、游刃有余等。

2.概括文意并增添语素

这类成语的形成往往就《庄子》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段,通过对其意义的提炼与概括,引申与加工,取其核心词语所表达的精华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若干能够补足《庄子》原意的关键字词,从而形成我们现今广泛运用于各类场合的成语。以下是这类成语的典型例句:

(1)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大宗师》)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例(1)在概括文意基础上以“莫逆”为关键词,构成“莫逆之交”这一成语;例(2)在“鹏”与“万里”之间通过增补文意添加语素“程”,从而构成“鹏程万里”这一成语。以上分析可见,这类成语的形成与定型方式,关键在于取《庄子》文本中的某句或某个片段的精华大意加以概括提炼,并加以补充完善形成。隶属此类的成语除以上提及的,尚且有“目无全牛”、“探骊得珠”等。

3.变换语素顺序

这类成语通过截取《庄子》中原文相连或者不相連的词语,加以语素上的变换,从而构成现今在使用的成语形式。如:

(1)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

(2)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由以上例(1)形成的成语为“一饮一啄”,源自例(2)的成语为“薪尽火传”。源自《庄子》的这种通过改序的方式形成的成语尚有“傥来之物”、“断鹤续凫”、“捉襟见肘”等。

4.保留核心语素并替换部分语素

这类成语的形成首先保留了《庄子》文本中能表达原意的核心语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替换部分虚词或代词,从而使形成的成语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协调、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如: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2)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逍遥游》)

源于例(1)的成语为“冰肌玉骨”,其定型方式是取原文中的关键部分核心语素并根据文意增补并列的词组,从而形成并列关系的成语。源于例(2)的成语为“大相径庭”,在保留原文核心语素基础上,适当替换其中的部分语素。源自《庄子》的这类成语定型方式尚有“越俎代庖”、“姑妄听之”、“扶摇直上”等等。

5.总结大意与化用典故

在源自《庄子》的成语中,可以划入这类定型方式的成语主要有“沉鱼落雁”、“东施效颦”、“庄周梦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如“沉鱼落雁”这一成语,《庄子》中的原文叙述如下: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

除以上提及的几类源自《庄子》成语的形成与定型方式外,当然尚有其他一些成语的形成与定型的方式,如常见的一类有一部分语素源自《庄子》,另一部分语素源自其他典籍而形成的成语,典型有“跳梁小丑”、“万变不离其宗”等。前者“跳梁小丑”由《庄子·逍遥游》中的语素“跳梁”与《国语·周语上》中的“小丑”组合而成。而后者“万变不离其宗”则源于《荀子·儒效》与《庄子·天下》的结合而来。

二、 源自《庄子》的成语语义变化例析

通过对源自《庄子》的成语进行考察表明,多数成语在词义上与原文基本一致。诸如此类的成语有“大同小异”、“善始善终”、“鼓盆而歌”等。这类成语因并非笔者在此要阐述的主要方向,因而不再赘述,以下主要列举源自《庄子》的一些语义发生了演变的成语加以探讨,从中窥探这些成语中的词义、感情色彩与文化内涵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发生的演变现象。

例一:朝三暮四

这一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作为《庄子》中一则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庄子的本意是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一种人生哲理。朝三暮四在《庄子》中的本义是强调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改变。正如寓言中所言,众猕猴无论是获得哪一种分配方式,其实所得到的食物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但猴子却会因为分配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喜怒的区别。寓言发人深省,故事中的猴子好比芸芸众生,往往活在被遮蔽的世事当中,总是在不断尝试着对事物加以区分,看不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同一性。在《庄子》中,这则寓言故事旨在告诫人们如何面对得与失,阐述的是生死方寸之间,得失之心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是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失不去的哲理。后来在成语形成过程中,后世人们结合《庄子》寓言故事文意开始将朝三暮四的语义表达为用诈术欺骗人,如在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中,便有言:“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这里的朝三暮四便是指用诈术骗人,而更往后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成语的长期使用,逐渐将其语义与“朝秦暮楚”混淆,遂将“朝三暮四”这一成语的语义引申为没有原则,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之意。

例二:大而无当

“大而无当”这一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在《庄子》原文中意为“大得没有边际”,其本来的词语意义应为中性,在成语中引申为“大得不切实际、不合用”,这一成语今天不仅语义不同于原文,且词组的感情色彩亦发生了变化,由最初文中的中性变为贬义色彩。

例三:吐故纳新

这一成语源自《庄子·刻意》,这一篇章的内容主要讨论人的修养,成语在原文中本指道家的一种导引养生方法。最初的词义是吐去胸中浑浊之气,吸纳清新之气。后来的成语多用指对旧的加以扬弃,对新的予以吸收与更新,用的是原文的比喻义。

例四:虚与委蛇

这一成语源自《庄子·应帝王》,这一篇章内容主要探讨如何为政,着重阐发了庄子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原文: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这里文中本意是指心境空虚寂静,能够随物变化。后来结合先秦其他典籍形成成语的过程中语义逐渐迁移,现多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义都有所演变。

例五:材大难用

这一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亦作“才大难用”。《庄子》中的本意是指“材大”虽不能满足世俗工匠眼里符合准绳尺度的用法,但却因此可以躲过刀斧之灾祸,可以活得更好,从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里庄子其实在阐发无用之用的思想。后来成语中演化出的語义既非惠子批评的材大没用之说,亦非《庄子》中的庄子所阐发的无用之用,亦即逍遥无为、远祸避害的道家哲学思想。成语最初演化出的语义指能力出众很多小事难于用到。后引申为怀才不遇,希望有人赏识之意。如在唐诗人杜甫的《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中,“材大难用”便是指此意。这一成语在后世使用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很多文辞中的使用往往更凸显出儒家想要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而又无人赏识的心态与价值取向。如宋陈著《祭马观文裕斋文》中的: “才大难用,名高见忌。”便是这一语义与文化内涵的典型用法。

例六:呆若木鸡

语出《庄子·达生》: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文中的本意讲的是训练好的斗鸡看上去已经没有骄气和盛气,而是精神内守,外在显得有一份呆气,这是斗鸡的最高境界。文中原是褒义,暗含道家大智若愚这种辩证哲学思想,后来在成语的使用中则语义演变为形容人痴傻发愣的样子,多含贬义,这与原来文中的语义已相差甚远。

例七:枯鱼之肆

源自《庄子·外物》篇,文中原意指卖干鱼的店铺。后来的成语结合《庄子》原文语义,多用其比喻义,指陷入无法挽救的困境。在清朝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中:“使遇他鬼,则纵情冶荡,不出半载,索君于枯鱼之肆矣。”这里的“枯鱼之肆”便用的是其比喻义。

例八:望洋兴叹

源自《庄子·秋水》,原文中“望洋”本为连绵形容词,意为迷惘之貌。“望洋兴叹”这一成语形成时最初的含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身的渺小,这一内涵基本与《庄子》中的原意一致,后则演变为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如在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糊涂世界》卷六中,其用法便如此。以下是具体示例: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糊涂世界》卷六)

由以上诸多示例分析可见,脱胎于《庄子》的不少成语作为语言词汇系统中的活化石,在长期的历史语境中伴随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潮流、生活方式以及实际表达需要其所指称与表达的意义已与产生最初以及《庄子》文本中的原文意义有所不同甚或相差很大。为此,在使用这些来自于先秦典籍中的成语时,需要我们对其来源与承载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的变迁源流有所了解。唯如此,我们才能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使用成语,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乱套成语的不良现象,为汉语保持持续的生机与活力,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成语大辞典[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3] 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4] 黄得莲.源于老庄作品中成语的古今词义差异[J].古汉语研究,2004(3):89-93

[5]王晓东.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庄子》成语研究[J].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马启俊.源自《庄子》的成语考察[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7-22.

猜你喜欢
语素庄子成语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