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弋飞
作为人类应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金银本位几乎被现代金融制度完全抛弃,并被纸币本位所替代。但在纸币本位体系下,全球货币政策都一致趋向近乎无限制的宽松,货币信用被无限透支,基于国家信用的纸币本位制度存在难以为继的可能性。比特币等超越国界的电子货币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基于对纸币信用无限透支的担忧。
相较于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电子货币,黄金与白银作为最具有历史基础,最受世界普遍认可的传统一般等价物,具有重新成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就未来金银本位重新回归的可能性及条件进行探讨。
一、货币必须是稀缺的
历史上,无论哪个地域、何种文明,在选择承担货币职能的物品时,都选择了相对本地区本民族而言最具有稀缺性的,而不是选择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历史的自然选择也与目前广受认可的货币的基础三大功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储值手段[1]的内在逻辑相符合。上述三项功能都要求货币本身具有稀缺性。
(一)稀缺性是货币的基础。人类历史上共同认可和广泛使用的货币都以稀缺性作为基础属性。作为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为了便于携带与计算,货币本身的价值不能太低,比如选择沙子作为货币就不是很好的选择。一吨沙子换一斤肉,携带与计算成本显然太高了。
出于方便考虑,人类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价值较高的物品来承担交换职能,而价值与稀缺性具有直接联系。为了满足储值手段的需要,对于货币的稀缺性也有要求。一是具有稀缺性的物品体积通常较小,相对便与存储;二是具有稀缺性物品价值长期稳定,能达到保值的目的。历史各个阶段、各种文明所选择的货币都是在当时具有明显稀缺性的。在现代社会的某些地方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原始货币的影子,比如香烟在难以直接使用现代货币的监狱中就承担了货币的职能。在监狱中香烟显而易见属于高价值易存储的稀缺品。
(二)货币有效性通过稀缺性来体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人类使用过的具有农产品性质的货币如谷物、貝壳等都因为失去稀缺性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人类文明普遍使用金、银、铜等各种稀有金属作为货币,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稀有金属的含量,这种逻辑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的硬币部分依然得到部分保留。
作为货币使用的金属,都需要通过稀缺性来体现价值。一旦其稀缺性被打破,便快速失去价值,无法发挥预先设计的效果。中国清朝时期,在美洲银矿得到开发后,大量美洲银元流入中国,导致国内承担官方货币职能的白银供给过剩。失去稀缺性的白银购买力迅速降低,继续作为货币的基础被动摇,最终逼迫清政府通过实施封关禁海政策来维护货币体系的稳定。
此外,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基础理论也为我们展现了货币价值与稀缺性的关系。在通货膨胀中,货币的价值随着信用扩张导致的供应增加而降低;在通货紧缩中,货币的价值随着信用收缩导致的供应量减少而提高。这种供需的变化实质上都是通过影响货币的稀缺性进而影响货币价值的。
二、纸币本位难以为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目前的世界货币体系由普遍挂钩美元,转换成了多元货币体系。但针对G20国家的主要货币进行分析,大部分国家的货币体系是没有明确的信用保障的。尽管这些国家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黄金、其他传统硬通货或高信用储备货币,但是纸币和硬通货之间并未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况且传统的最高信用等级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的信用保障品也并未明确。如果去讨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究竟以什么为“本位”,我们只能将之普遍定义为“纸币本位”。
(一)缺乏信用保障
纸币本位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信用保障。货币的三大基础功能中储值手段对于货币信用要求最高。能否成为有效的储值手段,发挥财富积累的作用也决定了人们是否将其用于支付手段和计价货币。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言,并非所有参与者的大部分财富每天都在被交换与消费。对于大多数参与者而言,每日参与交换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财富都被贮藏以来以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交换行为。因此对于货币的使用者而言,储值手段在三大基础功能中的重要性是最高的。
对于自身几乎不具有任何价值的纸币来说,如何保证储值功能的实现,使货币在未来使用时具有与存储时差别不大的交换价值,信用保障就是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货币目前均处于普遍缺乏信用保障的状态。近年全球央行进行各种宽松政策时也根本没有将货币信用保障纳入考量。
(二)数量难以控制。如果发行货币不需要信用保障或者信用保障无法被量化,那么就意味着货币当局发钞成本近乎为零,控制货币数量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在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并且纸币不要求量化信用担保的情况下,居民们无从判断纸币价值的变化。即使当局超额投放货币,货币价值真实变化也难以真实传导,当局可以完全享受超额发钞的好处,通过超额发钞近乎毫无代价地获取额外资源,无限制地收取“铸币税”。
单纯通过道德约束来控制当局的货币发行数量显然是效力不足的。尽管通常各国央行类机构不会通过直接发行货币然后购买商品的方式获得利益,但是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置换国有企业债务,为特定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间接为当局解决问题,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是存在强烈的印钞冲动的。当然各国当局需要考虑在国际贸易与结算过程中汇率的变动问题及国内通胀率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限制的发钞冲动。不过目前世界走入了一个新的困境,当所有国家都在以类似速度快速发钞时,汇率的变化并不激烈,难以完成限制发钞规模的作用。缺乏了外部约束,各国印钞数量便更加难以控制。
(三)信用不可能无限扩张。信用是存在上限的。理论上信用的上限应该等于所有商品和资源价值的总和。当然由于大部分信用以货币形式被贮藏起来,并没有要求兑现,因此以货币形式体现的信用总量远大于所有商品和资源价值的总和,商品和资源的价值更多以流动信用体现。但即使存在上述差异,信用的扩张也是不可能无限制的。
如果信用扩张对所有人而言是对称的,即每个人的财富增长速度与信用扩张速度是一致的,那么名义上信用是可以无限扩张的。但现代货币体系中信用的扩张并不是对称的。在均衡状态下,假设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增长30%,这意味着物价上涨了30%,所有人的财富缩水了30%。但货币增长的部分并未平均分配给所有人,而是集中在部分人身上。没有受益的人需要同时承担财富缩水和生活负担加重的后果,偿债能力明显下降,违约可能性增加。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信用扩张就会停滞乃至于倒退。尽管名义上仍可以继续坚持印钞来扩张信用,但此时这种信用扩张已不具有实质性意义,通过黑市体现出的价格和信用规模才是真正有效的。
三、金银本位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货币本位制度需要再度调整,回归金银本位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1.金银仍然具有适当的稀缺性。目前黄金与白银的数量仍然是整体可控的,具有明显的稀缺性。但又没有过度稀缺到难以满足小额支付需求的程度。
2.金银本位制度仍然受到认可。 在现代商品交易体系中,黄金与白银主要以避险功能参与交易,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基础货币的职能。这意味着即使在纸币本位制度下,金银本位制度仍然是受到认可的。
3.金银本位经过长期实践。黄金与白银是少数受到几乎全部人类文明长期认可的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制度有更好的实践基礎。一旦恢复能够快速受到全球认可。
4.金银本位的缺陷可以被接受。传统认为金银本位的最主要缺陷主要集中在开采和运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黄金的增长、易导致投机的冲击、频繁地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上,但纸币本位也没有根本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无论是否作为货币的信用保障,黄金与白银的开采和运输都在正常运行,浪费无从谈起;货币数量增长受限恰恰是金银本位的优势,这保障了货币的价值,使得各国货币当局无法如当前版无限制地收取“铸币税”;脱离了金银本位后各国货币当局也未能避免投机行为的冲击;而频繁地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恰恰是货币价值长期稳定的保障。综合来看,金银本位的缺陷是可以被接受的。
5.金银本位适用于现代支付体系。回归金银本位并不是回到古老的、使用实物进行交易的状态。在不改变目前的支付与清算体系下,金银本位只需要承担最终信用担保的角色即可以无缝嵌入。纸币与电子支付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只不过纸币的角色实质上成为“金银兑换券”而已。相较于比特币等单纯的电子货币,金银除了同样可以超越国界外,还具有技术门槛低、可以实物进行交割的优势,更加具有竞争力。
四、金银本位回归的条件
尽管回归金银本位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但是回归金银本位的条件十分苛刻,且一定是由被动的妥协产生而不是主动的改革行为。
(一)纸币信用彻底破产。重塑货币体系所带了的巨大冲击会对全球每一个人产生影响,改革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问题与动荡难以估量。因此在纸币信用没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进行货币本位制度改革。此外,目前的货币本位制度对于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也没有主动进行改革的动力。只有当纸币信用彻底破产,旧的规则彻底失效后才有重建新秩序的可能性。这种破产不会轻易出现,通常会伴随大规模的战争、社会动荡和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况发生。
(二)世界范围的信用重置。金银本位回归依赖于全世界范围的信用重置。如果信用重置只发生于部分国家和地区,那么纸币本位制度仍将继续,不过是一种世界性货币取代了另一种世界性货币而已。只有当全部主要国家的信用都出现大规模重置,无法找出具有替代作用的世界性货币时,金银本位才真正具备回归的条件。
(三)全球化出现大幅倒退。全球化出现大幅倒退,孤立主义盛行将使得国际货币越来越不受信赖。在跨国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萎缩的状态下,使用国际货币作为储备的意义越来越小,相比之下实物储备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在此状态下,回归金银本位将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Cohen 1971;Chrystal 1977;Mackinnon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