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丽晖
小学数学教材中,适合小学生思维和认知特点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归纳演绎、转化、统计分析、对应、符号化、数形结合、分类和极限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主要通过情境引入、引导探究、建立模型、结论推广和巩固练习等具体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渗透。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7关于比大小的学习。
情境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在这里呈现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渗透了统计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接着引出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渗透符号化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部分学生已经模糊地知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认识“=”“>”、“<”这些符号,而是让学生理解“>”、“<”、“=”含义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符号。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策略
1.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渗透了统计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
2.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用儿歌的形式渗透符号化思想。
左边大,大于号;
左边小,小于号。
张嘴對大数,
尖嘴对小数。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