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四个课堂学习习惯,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一、培养学生“听”的好习惯
学生听老师讲解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听老师讲解,养成边听边想的好习惯。
1. 培养学生有目标地听。要求学生认真听,听什么,在听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会离开学习目标。
2. 要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老师在课堂要转变角色,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创设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新的数学教材中通过多媒体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将数学知识真正学会;同时也要有不断反思的习惯。
1. 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出现平移和旋转物体,摩天輪、电梯等的运动让学生思考怎样的运动为平移和旋转。
2.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总有一部分思考问题速度快,爱发言的学生。我觉得不要急于请他们发言,并且适当地制止他们的举手行为,这就是为多数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创造了独立思考的了氛围。
3. 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深入思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引出问题矛盾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教“小数除法”时,我出示一道应用题:淘气的妈妈要将2.6kg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如果都装在0.4kg瓶里,至少需要准备几个瓶?不少学生很快列出算式然后竖式计算得到:2.6÷0.4﹦6.5(个),有些同学答有6.5个,这时我就问对这个结果你们同意吗?马上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开始思考瓶子到底是多少个的问题,老师可以质疑学生瓶子有半个吗?所以,学生的思考需要老师激励,更需要引领,用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
三、培养学生“做”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
1. 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习惯。包括:按照要求认真操作的习惯;认真记录的习惯;及时整理的习惯。
2. 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同桌两个人讨论讨论、或小组内几个人多商量商量、多说一说,同桌两个互相出题考一考等多种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观点,都让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同意见或观点的交换,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3. 做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审题,仔细独立地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使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与数学符号的书写等都要规范。
四、培养“疑”的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首先,教师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特别是对胆小的学生要不断鼓励,树立信心,让他们敢于质疑提问。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也可从概念内涵的挖掘及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质疑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应该明确这个道理,总之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要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加以渗透,长期以往的训练积淀而成。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