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兴趣、质疑能力,训练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解到评价,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学会质疑。下面,结合语文教学,略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气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学情和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答,并启发从中模仿至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谁要跃进?”“为什么要跃进?”“遇到什么情况?”“跃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在充分肯定提出的问题后,通过引读,启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哪些句子写大军跃进遇到的情况?(2)刘邓首长是怎样指示的?(3)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爱迪生》一文,当学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引导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试着提几个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点拨,提出了:“爱迪生遇到什么危险,是怎样对待的?”“他是怎样顽强地做实验?”“他面临这样的危险为什么还能顽强地做实验?”等问题。这些较有质量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结合文本,教给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方法。
1. 从课题来提问题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来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在《“你们想错了”》一文,我问:“看到这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老师提示,学生指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谁想错了,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想的是什么,错在哪?”等等较好的问题。又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中的“遇险”是文眼,可引导学生提出:“谁坐的飞机,为什么会遇险?”“遇到了什么危险?”“遇险后怎么做?”“飞机最后脱险了吗?”等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 从课文的关键词来提问题 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在《海底世界》中:“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全文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抓住它来提问:“为什么课文这么说?”“景色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海底有没有植物、矿物?”“海底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思维。
3. 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来提问 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重要的作用。如《“你们想错了”》一文的“不要瞎忙了,你们想错了,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是全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我们革命为的是什么?”“他们革命为的是什么?”“他们错在哪里?”等问题。又如《杏儿熟了》一文中的“奶奶笑着说:‘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尝尝鲜。”引导学生针对这句提出:“为什么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奶奶为什么要这么说?”“奶奶是怎样做的?”等问题。
4. 启发创造想象来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联想,发挥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小摄影师》一文,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来了,高尔基会怎样对待他呢?”“高尔基还会再见他吗?”等问题。又如《荷花》,以图为依据,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问:“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蜻蜓告诉我什么快乐?小鱼告诉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样想的?”通过拓展空间,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三、处理落实,讲求提问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质疑问难了。何时质疑,何处质疑,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无边无际,教师如何處理呢?我认为首先将问题梳理分类。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训练重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优质的共性的问题,供全班探讨,尽量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引导学生从会提问题到提好问题,树立不懂就问的实事求是学风。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质疑问难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学生提的问题涉及到哪段话,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读书、认知、求解。为学生铺设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是什么,解决程度怎么样,要抓落实。凡有价值的重点的问题不但要落实到个人,还要落实到全体学生。力求牵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求知欲望。只有讲求实效抓落实,学生质疑问难、自悟自得的积极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