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白落梅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诗词与我们,便是横跨了千年时光的一场重逢。
只不过这场重逢,有的人擦肩而过,对面不识;有的人“相见不如怀念”,笑着退开;还有的人相视一笑,引为知己。
亲爱的同学,不知,你属于哪一种呢?
不单是诗意而已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很不错的节目,至少在众多“为你转身”的娱乐节目中,它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它没有让谁转身,它只是默默吟诵,直到愿意听的人驻足倾听。一转身,便看到千年繁花、万世豪情,满满的诗意。
“诗意”其实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而在现代日常中,我们更多地用它来表现生活。
无论你爱不爱诗歌,你都可能听说过“诗意的生活”这句话。但你可想过,到底什么才是詩意的生活?
大概是怀揣“生于乱世之中,在坎坷的命运里挣扎,仍能看到生活里最美的一面”这样的理念,去积极努力地生活吧。
这从诗句当中,我们便能窥见一二。
江南春近的日子里,陆凯率兵南征,途登梅岭,遇上北去的驿使,欲托驿使为远在长安的友人捎去问候。陆凯环顾四周无物可赠,只有遍野的疏影横斜和方才折下的一枝梅花,便寄梅赋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亦可只写一封书信于你,但此刻我身边有梅,赠梅于你,是让你知晓我虽在沙场,但仍有折梅心情。”
这是一位古人的情致和心境,平和、温情。
有的同学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是你们自己想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考试出难题。”
哈哈,此言实在,此言又差矣。诗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文人雅士“诗性化”地书写使命、抒发情感,更在于它为后人展现了辽阔无垠的畅想空间,给予了后人精神层面的涵养与力量。
尽管在崇拜科技、崇拜效率的今天,太多人流失了闲坐片刻慢读诗的心性和兴趣。但好诗对我们素养的塑造、心性的陶冶仍如拂面春风,哪怕只有片刻,也能给人美好的感受。
千年相通不过一瞬
我有一个同学,从小对诗词不感兴趣,知道的诗词也仅限于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那些。
后来,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相约年年聚一次。在我们的第五次聚会上,邻桌来了一群庆祝生日的高中生,他们讨论着老师、明星、假日还有功课,都是细碎的事儿,却让我们看得眼红,羡慕得不能自已。
同学叹了口气,突然念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诧异地望向她,无法相信,连“鹅鹅鹅”的下一句都说不全的她,竟然会诗兴大发。
“脑海里突然出现的,”她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惆怅,“当初背得死去活来,现在突然懂了。时间啊,就这么没了。”
你看,诗歌的魅力不止于想象,还在于某一瞬间的“了悟”。
少年时背下的生涩诗句,偷偷潜藏于心底。多年以后,当我们看见新雪初霁、满月当空、梅林香海,便能突然明了“知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真实意义;便能发现,读的那些诗词,能让我们成为“更容易感知到美”的那一类人。
也许正因如此,武亦姝欣赏“以一枝花相赠一个春天”的古时风雅;姜闻页在对擂失败后,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来自勉。
前者是一个学生追求的浪漫情操,后者是一个学生希求的淡然心境。
你懂了生活,懂了诗,懂了作诗的人,继而懂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亲爱的同学,站在年岁、阅历、心性的纬度上,少年读诗,真的不足一提吗?若落眼人生格局,读诗词,真的不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美好的影响吗?
我们都将长大,去往更远的地方,若遇困惑与纠结,或许多年前读过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恰能解开心中困顿。
诗词和需求无关,它是一种精神的沟通,无论你愿不愿意去读懂,它就在那里。你来,它扫榻相迎;你不来,它微笑目送。
这多美啊,现代人给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