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黄 煦,胡 克,栗 欣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矿业联合会,北京 100013)
论矿山企业的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
王 建1,黄 煦1,胡 克1,栗 欣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矿业联合会,北京 100013)
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已成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矿山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群体,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方面与一般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阐述了矿山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特殊性,总结了矿山企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内容及两者的关系,强调矿山企业应在重视履行道德责任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并履行慈善责任。
矿山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
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和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矿业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传统的矿业开发模式在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矿山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重要指导,为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矿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矿业开发既满足当代人的资源需求,又兼顾未来发展的资源保障,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矿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范围内矿产资源发展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已在全球矿业界达成了共识[1-4]。在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推动矿业健康、绿色、和谐发展的有力实践,已成为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在矿山开发的全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社会等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要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不仅需要矿山企业拥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矿山企业提高自身意识,自觉承担其在环境保护、社区和谐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责任,这就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一种责任体系,指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履行对环境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近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矿业界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5-7],对我国矿业领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矿业领域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缺失,诸多矿山企业责任意识淡薄[8-11],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厘清矿山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矿山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践行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由Bowen提出[12],此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得到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主要出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早期,以Friedma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唯一的责任是盈利,因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便是履行经济责任[13]。而以Davis和Frederick等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是企业承担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而将经济和法律方面的责任排除在企业社会责任之外[14-1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责任相结合,提出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6-1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16]。
1991年,美国著名学者Carroll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20]。这一观点自提出至今逐渐为各界所采纳,并得到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同[16,21]。基于“金字塔模型”,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实际上是企业所应承担的一种天然的强制性责任,是所有企业所追求并且自愿履行的基本责任,而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作为企业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是体现企业是否具有责任意识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不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进行过多探讨,而是将重点放在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的论述上。
企业道德责任,也称企业伦理责任,是指经济和法律之外,在伦理层面社会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或禁止企业从事的行为;道德责任是保护与尊重利益相关者相关权益的社会准则,是社会要求企业遵守的价值观。企业在创造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与其相关的一些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社会关系及其主体对企业都有特定的伦理道德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必然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22]。在道德责任的基础上,社会还期望企业履行一些超出公认道德准则之外的较为高尚的责任,其具体内容完全由企业自行裁量,这便是慈善责任。
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自愿履行的责任,是企业在履行好道德责任的基础上,对社会期望的一种响应,而非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也非社会伦理的要求。具体来说,慈善责任是社会与公众对企业倡导与期望的一种责任,它不具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特征,也不具有道德责任的约束性,而是以不追求对等性的报偿,仅仅以帮助弱势群体和扶危济困以及追求社会正义为目的,属于企业的美德行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活动,是企业社会公民角色成熟的标志,反映了企业对社会主动关注与响应程度[23]。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四种社会责任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互相之间并不排斥,既不累积也不递增[16,19-20]。就重要性而言,道德责任都是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属于社会要求或希望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而慈善责任则超出了上述范畴,属于企业自行裁量的责任,并非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相较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的重要性相对较弱。
在内涵方面,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作为已经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社会责任,其内容较为明确。因此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在履行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方面便与其他企业基本一致,其本质都是实现企业盈利和依法经营,仅在制度规定和法律条文方面有一定差别,基本不会存在责任模糊的现象。与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不同,道德责任虽然也遵循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但由于这些规范复杂繁多且并未成为制度或法律,并且伦理道德规范会随时间、空间和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很大不同,因此道德责任往往存在责任模糊的现象。而慈善责任作为企业自行裁量的责任,相较于道德责任其内容更加难以确定。矿山企业作为有着相近特点的一类企业群体,其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具有相似性,因此矿山企业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内涵也基本一致。
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作为内容较为“复杂”的企业社会责任,会随着企业自身特点的变化而变化,矿山企业作为以开采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是较为特殊的一种企业群体,因此在承担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方面相较普通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要说明矿山企业道德责任与企业慈善责任所包含的内容,首先需要厘清矿山企业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所面对的对象。
在道德责任的内涵方面,Pratley认为,企业应当承担三个方面的核心道德责任:对消费者的关心、对环境的关心和对最低工作条件的关心[24];Robbins认为道德责任是企业谋求有益于社会长久利益的责任,其所包含的对象为企业所涉及的社会群体[25];张永强则认为企业道德责任是企业所承担的对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26]。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其所承担道德责任的主要对象包括消费者、员工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具体而言,由于矿山企业的特殊性,矿山选址严格受到矿产资源赋存的限制,无法随意更换位置,矿山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对当环境和当地社区带来较大影响,这就使得使当地社区被动地成为了矿山企业开发过程中的受影响者和利益相关者。因此,相较于一般企业,矿山企业所履行的道德责任多出了当地社区这一具体的社会对象。此外,由于矿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工业原材料,而不是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产品(少数生产家用燃煤的矿山企业除外),消费对象主要为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工业厂商,因此可将道德责任承担对象中的消费者视为企业客户。综上,矿山企业承担道德责任的最主要对象为:当地社区,当地环境、企业客户和企业员工。
在慈善责任的内涵方面,Carroll认为慈善责任是指企业出于自愿的行为与活动,是企业自愿奉献于社会的高尚行为与活动[20];Bruch认为慈善责任是企业不计回报的一种付出,其所包含的对象是那些需要人道主义或社会公益援助的社会群体[27];龙静云和戴胜鹏则认为道德责任是仅以帮助弱势群体和扶危济困以及追求社会正义为目的[23]。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于矿山企业而言,企业承担慈善责任主要对象应为社会弱势群体。而矿山企业与客户是一种出于经济目的合作关系,双方均不可能在合作中不计回报,因此在矿山企业承担慈善责任的对象并不包含企业客户。同时,当地社区、当地环境和企业员工作为与矿山企业联系最紧密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均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因此也应成为矿山慈善责任的承担对象。综上,矿山企业道德责任的承担对象包括:当地社区、当地环境、企业员工和社会弱势群体。
综上,矿山企业承担道德责任的主要对象主要为矿业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而矿山企业承担慈善责任的主要对象除当地社区、环境和员工外,更多地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基于矿山企业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各自面对的对象,矿山企业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矿山企业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表
由表1可以看出,矿山企业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但仍有些内容界限不是十分明晰。例如道德责任中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可以理解为矿山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自行裁量的举措,可将其视为慈善责任;慈善责任中的资助困难员工也可理解为企业遵守注重员工福利这一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可将其视为道德责任。这些重复部分表明矿山企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并无明确的界限,而是存在一定的交集。一些优秀的矿山企业会将部分慈善责任视为矿山道德责任,而对于大多数矿山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过多的慈善责任,因此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应当掌握好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间的平衡。
Figar等指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于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履行[28],因此矿山企业需要合理地履行其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这就需要矿山企业正确地看待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3.1 矿山企业应重视履行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是社会要求或希望矿山企业所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性。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要求矿山企业遵守的最终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的利益,而根据矿山企业道德责任的内涵,矿山企业对当地社区,当地环境、企业客户和企业员工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正是遵循这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也得到不断地提高,一些学者甚至指出,应将道德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置于商业活动的首要地位来考虑[29]。因此,矿山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道德责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矿山的有力保证。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看,一个不履行道德责任的矿山企业是无法长时间立足的。现阶段,社会舆论对矿山企业整体评价较低,认为矿山开发是导致地域性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是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冲突的“定时炸弹”,甚至人认为矿山是产生地域性环境和社会事件的根源[30]。社会舆论之所以对矿山企业有如此评价,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国有部分矿山企业不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不重视履行道德责任,从而导致了安全事故、环境事件、企地冲突事件的发生,这类事件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影响也较为恶劣,见诸报端之后必然带来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和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长此以往,我国矿山企业被扣上了“污名化”的帽子,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矿山本身和当地社区的负面情绪,引发更多的矿山事件,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矿山企业应当充分意识到履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不能只顾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道德责任的承担,只有充分履行道德责任才能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3.2 矿山企业应正确看待慈善责任
慈善责任区别于企业道德责任的最重要特征表现为企业慈善责任是矿山主动担当优秀企业公民的自觉性,其重要性相较于道德责任较弱。矿山企业若不愿承担慈善责任并不会影响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会遭到社会舆论的非议(充分承担道德责任的企业即可被视为合格的企业),正因如此,慈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企业社会责任[20]。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看,与道德责任需要企业的长期坚持不同,慈善责任由于反映了企业对社会主动关注与响应程度[23],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31-33],进而在一定时间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4]。因此,矿山企业若履行了慈善责任,会很快得到社会舆论的回报,使自身名誉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导致了当前矿山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误区。目前,许多矿山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更愿意选择“见效较快”的慈善责任,如捐资助学、支援灾区等,而对于其所应承担的对当地社区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道德责任弃之不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使得矿山企业通过履行慈善责任所带来的短期声誉迅速湮没在企地冲突频发、环境问题加剧所带来的企业“污名”之中。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矿山企业对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道德责任作为矿山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履行的企业责任,是履行慈善责任的基础。矿山企业需要充分意识到,单纯地履行慈善责任对预防和解决矿山安全事故、环境事件、企地冲突等事件,保证矿山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任何作用。矿山企业只有充分履行了自身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保证矿山可持续发展之后,慈善责任的履行才会真正提升企业声誉,否则履行慈善责任虽然短期内可以见效,但不具有可持续性,短期内带来的收效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基础,很快便会消散,在造成企业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矿山应当正确看待慈善责任,要在充分履行好道德责任的基础上适度地履行慈善责任。
作为慈善责任的基础,矿山企业应高度重视其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的对象和内容,从基础做起,履行好相应的道德责任,特别是对当地社区和环境方面的道德责任,以此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而慈善责任作为企业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矿山企业可以在履行好道德责任的前提下适当履行慈善责任,进一步改善企业声誉,提升自身竞争力。综上,道德责任的履行对于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践行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基础上,慈善责任的适当履行则对于改善我国矿业“污名化”的现状,提升矿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Bebbington A J, Bury J T.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for 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 in Peru[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41): 17296-17301.
[2] Dold B. Sustainability in metal mining: from exploration, over processing to mine waste management[J].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8, 7(4): 275-285.
[3] Mudd G M.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and Water Resource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mbodied Water and Sustainable Mining[J]. 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27(3): 136.
[4] Mudd G M.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mining in Australia: key mega-trends and looming constraints[J]. Resources Policy, 2010, 35(2): 98-115.
[5] Humphreys D. A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Community Relations in Mining[J]. Resources Policy. 2000, 26(3): 127-131.
[6] Harvey B, Brereton D J. Emerging Model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C]//UN conference on engaging communities, Brisbane, Australia. 2005.
[7] Hamann R. Mining companies'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hy’ and ‘ho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a business perspective[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03, 20(2): 237-254.
[8] Dong S, Burritt R, Qian W. Salient stakeholder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by Chinese mining and minerals compan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84(1): 59-69.
[9] Kapelus P. Min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mmunity”: The Case of Rio Tinto, Richards Bay Minerals and the Mbonambi[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 39(3): 275-296.
[10] 代涛. 中国小矿的社区参与程度评价及其利益博弈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0.
[11] Li J C. China’s Rising Demand for Minerals and Emerging Global Norms and Practices in the Mining Industry[J]. Minerals and Energy-Raw Materials Report, 2007, 22(3): 105-126.
[12] 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J]. 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 1954, 15(1): 266.
[13] Friedman 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0, 10: 122-126.
[14] Frederick W C. Toward CSR3: Why Ethical Analysis is Indispensable and Unavoidable in Corporate Affair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6, 28(2): 126-141.
[15] Davis K.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60, 2(3): 70-76.
[16] 杨海燕.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思考[J]. 人民论坛,2015 (5): 89-91.
[17] 卢代富.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 现代法学, 2001, 23(3): 137-144.
[18] McGuire J W. Business and society[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19]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4): 497-505.
[20]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Business Horizons, 1991, 34(4): 39-48.
[21] 郑若娟.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 国外社会科学, 2006(2): 34-39.
[22] 王泽应. 论企业道德责任的依据、表现与内化[J]. 道德与文明, 2005(3): 36-41.
[23] 龙静云, 戴圣鹏. 论企业的慈善责任[J]. 伦理学研究, 2010(4): 70-75.
[24] P. 普拉利. 商业伦理[M]. 中信出版社, 1999.
[25] Robbins S P, Coultar M. Manage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 Ha11 International Inc., 1996: 148-149.
[26] 张永强. 企业道德责任缺失问题初探[J]. 网络财富, 2008 (4): 26-28.
[27] Bruch H, Walter F. The Keys to Rethinking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5, 47(1): 49-55.
[28] Figar N, Figar V.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J]. Facta universitatis - series: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011, 8(8): 1-13.
[29] Ardichvili A, Mitchell J A, Jondle D.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 Business Cult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5(4): 445-451.
[30] 黄煦, 胡克, 王建. “绿色矿山开发现状与问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 资源与产业, 2016, 18(1): 69-74.
[31] Fahy J.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ponsorship[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3, 38(38): 1013-1030.
[32] Hall M R.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Corporate Community Relations: Measuring Relationship-Building Results[J].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2006, 18(1): 1-21.
[33] Mcalister D T, Ferrell L. The role of strategic philanthropy in marketing strateg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2, 36(5/6): 689-705.
[34] Porter M, Kram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ive Philantrop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12): 56-68.
Moral and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ies of mining companies
WANG Jian1, HUANG Xu1, HU Ke1, LI Xin2
(1.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hina Mining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13, China)
Current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a company.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composed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legal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y. As a particular type of companies, mining companies must perform a particular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companies, especially regarding moral and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ies. Our studies aim to clarif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rried by a mining company, the content of moral and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at mineral companies must, i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moral responsibility, properly handle and fulfill the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y.
mining compan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y
2016-12-07
王建(1987-),男,汉,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资源产业经济专业,主要从事绿色矿山、矿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angjian1230102@126.com。
黄煦(1982-),女,汉,北京人,博士研究生,攻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从事绿色矿山、矿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huangxu2269@163.com。
F205
A
1004-4051(2017)04-00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