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 马晋平
经常见到许多患者或其家属拿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后一脸茫然。为使患者对胃镜病理报告有个大致了解,本文就活检病理报告中的一些常见病理检查结果做简单解释,以供参考。
它反映了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型、中型或伴急性活动等类型。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药物后,患者可治愈。
萎缩性胃炎是指除了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胃黏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残存。依其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
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极少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癌变。由于萎缩好发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黏膜较少累及,仍保留着分泌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患者仍会有泛酸和胃灼热的症状。
如果把胃黏膜比喻为土壤,把幽门螺杆菌、吸烟、酗酒、年龄等因素比喻成破坏土壤的因素,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就像水土流失,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
胃黏膜表面上皮及隐窝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得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胃黏膜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这提示胃黏膜损伤。完全性肠化生——胃黏膜上皮变成了正常的肠上皮。不完全性肠化生——形态仍与胃黏膜上皮相同,但黏液细胞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又分为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和不完全性大肠化生。不完全性肠化生需要特殊染色才能区别。
其中不完全性肠化生,尤其是不完全性大肠化生可能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病理报告中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同时出现,就有必要做特殊染色以鉴别肠化生的类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小肠性或大肠性。
不典型增生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黏液分泌减少,细胞核细胞浆比例减少,细胞核极向丧失,假多层,细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分为轻、中、重三级。现在国际医学界将不典型增生改称“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不典型增生有两种类型:①腺瘤样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会发展为高分化肠型胃腺癌;②增生性不典型增生——与不完全性肠化生关系密切,被认为可发展为分化差的肠型胃腺癌。
对这一检查结果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可以说是一种癌前病变。据报道,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为2.35%,中度不典型增生者为4%~5%,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10%~84%。
但要明白的是,轻度不典型增生与炎症引起的细胞再生需要注意鉴别。临床发现,有一些病理报告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的病症经过治疗消失了,很可能原来就是炎症性反应性再生现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典型增生。
所以患者看到轻度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样瘤变)的报告结果时,切莫惊慌,需要请医生做综合性的分析判断、适当的治疗与复查。至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相当于原位癌,需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报告中直接报患癌,那就是肯定性诊断。那么癌到底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一般胃镜活检只是确定病变性质,病变发展到哪一个程度要等大体标本切除后,通过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的程度、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