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真(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福建厦门361026)
平等智慧的课堂实践体验之文化
苏晓真
(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福建厦门361026)
在教学瓶颈的时候,在教学课改大潮前的迷茫,有幸接触了“学习共同体”,见识了倾听、记录、敢于说我不会、热情分享、平等又充满智慧的课堂文化,见识了“蚂蚁之眼”的课堂观察员,感受到“学习共同体的”魅力。有触动立马实践,虽然实践尚短,但却从中已经体会到孩子们在学习中的改变:课堂自信了,作业自觉了,协同互助了,乐于分享了!学习共同体是一场系统的学校文化变革,更希望实现老师的不教之教,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实现真正的学习!
倾听;平等;分享;智慧
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似乎到了一个教学的瓶颈,常常在质疑自己:在课改的大潮面前,什么样的课堂才适合现如今的学生,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的学习!笔者参加了在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四附小)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活动。在这次研讨中,笔者深感学习共同体改革的必要性。
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示范教学《圆柱体体积》一开课就让我听到了不同之处:回顾三句话,这三句话是1.倾听、记录;2.敢于说我不会;3.热情分享。这个老师好奇怪,上课之前不回顾知识,而是强调这三点,尤其第二点:敢于说我不会!然后文生校长让孩子自己读题、找出多余条件、在学习共同体中分享,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一个叫文佳的女孩,被文生校长在课堂上提问了三次,由开始没有说,第二次简短说,到临下课前的那次,能热情准确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次微妙感受文生校长开课之前那三句话的魅力!
台湾首府大学欧用生教授的《学习的革命——台湾实践的反思》专题讲座,他用了一个《三藏取经》的例子,让我明白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它没有领导者的,是人人平等的,强调学习乐趣,不需奖惩,重视互学而不是互教,强调的是真正的学习,核心是协同学习!原来它与小组合作有不同之处,它不需要组长,是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是欢乐的学习!但同时,我也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老师就不用教了吗?欧老师同样帮我解了惑:静静地倾听,努力地思考或大胆发问,充分表达或主动分享是“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深度引导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联系的桥梁平台,有深度体验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协同学习。“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用耳、眼、心全身心去倾听,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等等,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安心学习、热衷学习。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教学的效果(成果、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协同学习。教学就像放风筝,教师在课堂上得抓住主轴,收放自如,而不能是放天灯,有去无回。也就是说,我们之前采用的小组讨论并不表示学习就成立了,要贯彻协同学习的精神,要敢于承认自己不会,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老师也得承认自己不会,自己不懂诶,所以在学习共同体中要重视互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孩子,侧耳倾听每一个回答,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附小的吴志诚老师的《猴王出世》的课堂,吴老师的的课堂把精彩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光芒藏了起来,呈现了另外一番精彩的课堂。他以一个问题“为什么石猴能成王?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边倾听,一边记录补充,一边入耳,一边入心,这才是真正的收获”……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我们看到吴老师放下了身段,蹲下了身子,尊重每一个孩子,是学生的引导。“我来补充”“你认为这个问题怎么样?”“这是我们组的发现,请大家补充”……“学习共同体”课堂中的四附小孩子善于倾听,乐于分享,尊重同伴,协同学习。
“嗯,嗯”“抓住一点你可以反驳,你也可以赞同,但一定是基于别人的发言来补充”“我认为石猴很勇敢,可以从文中第一段中……看出”“我觉得石猴很善良,因为文中……”吴老师与自己的学生在安定、安静、安心的课堂环境与氛围中探究石猴之所以能成王的特别之处。
年轻而又智慧的陈静静博士基于自己10年的课堂共同体研究心路历程的发言深深打动并感动了我。“共同体你也可以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有谦逊之心”,“老师要放下身段,蹲下来,矮下去,要走进孩子。老师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否定自己,虽然反思是痛苦的,但是反思是有力量的。”
另外一个课堂文化是观察员,每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都有一个观察员参与,以蚂蚁之眼探究细微之处,细腻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日本学习共同体的集大成者佐藤学教授曾说,研究教育需要用好“三只眼”:一是飞鸟之眼,二是蜻蜓之眼,三是蚂蚁之眼。飞鸟之眼关注的宏观层面,能够高瞻远瞩,有时却浮光掠影,无法深入;蜻蜓之眼关注的是中层层面,多个角度观察课堂,中心下移却可能蜻蜓点水,水过无痕;蚂蚁之眼关注的是微观层面,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而我们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课堂观察员要进行评课时,就应该带着“蚂蚁之眼”来观察学生的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中三个课堂原则之一是互相倾听。这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大众化平台就是课堂。在课堂中,一次发言就是一次增强自信的契机。在以往的教学中,当我抛出一个问题时,很多很多只小手举起,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接踵而至,一些小手渐渐放下,放下的原因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恰恰是因为都会,可是担心老师不让自己回答问题,所以不想举手了。分析这些小手放下的背后,其实本质就是孩子的倾听能力不够,不愿听别人说,只想一门心思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室,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培养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无法顺利开展“学习共同体”的改革。
带着学习回来的感悟,我在原先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座位调整成U字形,然后每堂课前都提醒孩子要做到林文生校长的三条:倾听,记录,敢于说我不会,热情分享,之后我又加了一条:学会耐心等待同学的回答,在别人回答没结束之前不举手,不打断!开始几节课,优等生有些不习惯,一个礼拜下来,孩子们会倾听,会等待,同时,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能在等待中说出之前会被打断的回答了。我也发现,原来这些孩子在静思后,他们的答案原来也是如此的精彩!这个星期发现这些孩子在课上自信多了,举手也多了,竟然之前不写作业的,自觉拿作业交给我了,欣慰之外更多的是欣喜——学习共同体带来的魅力之一!
魅力之二:协同学习,热情分享。今天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课文时,让他们自觉找理由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在共同体探究学习之后,有一个小组四个人齐刷刷站起来,而且四个人一起读了“他告诉我,他学画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寺庙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然后第一个同学说:我从“每个”“都”看到他很努力,很坚持,从“一整天”看出他看的时间长,很有耐心,另外一个同学补充说:“常常”一次看出他很有恒心,两个忘了说明他很忘我,还有一个同学补充说:一个“才”字说明他虽然学画画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他的耐心,他的恒心,让他的技术比别人都好!小组学习呈现出这样的效果让我再次欣喜,这个小组说完,又有一个小组四人站起来:说他们找到了一个表现年轻人技术高超的句子,然后一样的,从句子中关键的词语拎出来分析得头头是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写出了年轻人画风多样,不死板,一丝不苟、细致写出了年轻人的认真,严谨;仿佛鱼游到了纸上,写出了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鱼,技术高超;还能说到从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画鱼……
实践学习共同体的这一个星期来,学生由不习惯,到慢慢能在课堂上侧耳倾听,小声交流,敢说我不会,在安静、安定的环境中安静的思考,迸发出很多智慧的火花,也让很多之前慢慢爬行的“蜗牛”在同学、老师的等待中有了表现的机会,有了精彩的回答,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当然,不论教室的倾听方式和讲话方式要怎样改进,也不可能马上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倾听的融洽关系。期待学生发生改变不能过于心急,只能静待花开。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当前课程改革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在吸收“学习共同体”先进理念的同时,如何真正落实我们已进行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值得我们去反思。学习共同体是一场系统的学校文化变革,实现教师的不教之教,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实现真正的学习!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47-74.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吴非.不跪着教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