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路径探究

2017-04-15 15:43刘莉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刘莉萍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㈦信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路径探究

刘莉萍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㈦信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涵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深化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仅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深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总结梳理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意识培养、体系构建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参考。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发展等级标准、队伍建设保障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规范和目标。这是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所做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国家对于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再次强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国家发展“新常态”成为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历史规律和客观现实。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加严格,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环节中更加重视市场需要,培养出更高素质、更具活力、更加创新的高校毕业生,以满足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从根本上看,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基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从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职业发展、素养提升、人员结构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和导向,创造有力条件,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优化辅导员发展途径,创新辅导员培养渠道,切实做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高校辅导员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它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反向响应也随之变化。这对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需求导向提出新标准

近年来,“新常态”成为“习式热词”之一,其内涵是指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有别于过去三十年高速增长,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是以创新驱动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由此可见,在新的经济形势指引下的高等教育也随之产生新的教育要求,对于高校培养怎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提出了现实的需求。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水平,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和需要,满足高校的“供”与市场的“需”之间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毕业生掌握必要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更看中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这也是国家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层级中最为直接和核心的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培养一支具有科学管理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专业培养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人才衡量标准产生新变化

目前,仍然有许多高校在辅导员人才选拔和任用过程中,倡导高学历、高文凭的标准,甚至选人用人标准还有继续提高的趋势。然而,实践证明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中,高要求并不一定能够产生高效能,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更加趋向创新型、实践型的背景下,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评价指标除了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重视其经验和能力,只以传统教育为手段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人才的过程中,更加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衡量标准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新常态,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管理思维锻炼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道路的第一步。

(三)教育管理模式发生新变革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网络社交成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化趋势将会更为明显。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其中学生手机网民的数量占了近25%的比重。[1]可见,通过手机移动终端上网,参与网络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群体的共性群体行为,网络社交对于大学生网民学习、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多元化的社交平台选择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带来了一定挑战,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道历史性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在多元的网络形态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导地位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何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适应教育模式发生的新变革,通过网络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教育目标主体显现新特征

如今,高校教育的目标主体主要是“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相较于之前的高校大学生,呈现出的群体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更为明显,在个人选择和行为习惯上表现为更加显著的自主性,思想上更为开放和成熟,受外界的影响程度更小,主张张扬的个性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注重时效和功能,表现为极强的现实主义倾向,在自我选择和生活方式上追求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集体意识较为薄弱,排斥传统式、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集体表现出抗压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群体特征。因此,在面对以“90后”对象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时,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极强的换位思考意识,能够把握目标群体的新特征,采用符合客观需要的教育管理手段开展学生教育引导工作,这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内涵持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延展和丰富,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依旧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们或者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就现状而言,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评价与期望与辅导员自身对于职业的定位与发展之间存在偏差。从社会角度来看,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既要扮演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同时还应立足本位工作,扮演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指导者、教育者。从个人层面来看,当前高校中辅导员普遍承担过多横向交叉工作,资助、就业、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最后执行者都是高校辅导员,造成辅导员本位工作的缺失,无法开展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偏差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知的模糊化,对于自身发展定位缺少职业期待,进而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能否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存在的本职要求和属性。对于职业道德缺失的辅导员来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项伟大的教育事业,只是一份谋生的手段,这种思想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极其不利。[2]

(二)辅导员工作手段单一,教育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手段,这是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各类学生问题时,必须运用更加与时俱进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加强引导,实施有效教育。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中多以传统形式的面谈、灌输和活动为主,缺乏具有感染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工作手段,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教育手段的单一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往往带有逆反情绪,往往适得其反。日新月异的教育格局变化让高校辅导员在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无所适从,首先体现在辅导员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中,无法应用创新的思维开拓和丰富工作渠道,难以以发展的视角审视当代大学生以及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这直接导致了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发挥。另外,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与自我职业发展相关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不强,虽然有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看是自身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刻,落实不够到位。

(三)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许多高校对于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将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作为评判辅导员优劣的最主要指标,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狭隘地定义为教育实务的具体实施者,缺少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意义的总体把握,这就极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几个弊端。首先,对于高校辅导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发辅导员对自身发展的不安定心理,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和科学的评判考核标准,对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程度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形成有示范性的参照标准,让辅导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常常无所适从。再次,体现在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结构上,缺少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年龄结构、专业分布、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不稳定性。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工作来看。一方面,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支持不足,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和培训,许多辅导员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专业实践上都缺少有力补充,无法有效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辅导员推进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不够,多数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多依托相对教学任务较少的课堂教学和省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途径,这对于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显然不够,没有形成有力的平台支撑和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的积极性,造成专业化发展瓶颈。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破解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更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既是高校管理环节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辅导员职业发展意识,着力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首先需要提升的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意识。职业发展意识决定了个人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在工作中就是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体现。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缺失极易引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位缺失,不利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辅导员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方面,将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从辅导员入职起到工作实践中采用全程化、常态化的教育形式,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教育使命感,从思想观念上确保辅导员爱岗敬业,奉献教育。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帮扶机制,以老带新的方式,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深辅导员或者专家组成辅导员“导师团”,对辅导员职业化培养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辅导员树立自身人格魅力和工作成效的有力途径。高校要创造和优化学习途径和平台,强化辅导员专业理论学习,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丰富辅导员知识储备,力争辅导员实现知识结构上完善和丰富,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辅导员专业评价体系,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

高校辅导员职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总纲领,也是辅导员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参照指标。高校要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制定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以统一标准引导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在共性层面上,要对辅导员工作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方面,分维度、分模块、分阶段制定工作考评体系,分解成科学的考评指标,指导辅导员落实岗位职责。同时,将辅导员专业发展指标与辅导员工作考核相结合,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奖惩机制,反向促进和激发广大辅导员工作成效和热情,助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发展。从个性层面上,高校要积极构建梯形结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态,形成高校辅导员发展的“职业锚”。[3]在“职业锚”的形成过程中,一些辅导员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以后能够在某一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有成为这一领域专家型辅导员的潜力,这一类辅导员会逐渐向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顶端移动,成为梯形结构的上层。高校在人员培养中,要根据辅导员考评和专业发展标准,挖掘和发现队伍中的这一部分人员,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持,完善人员培训机制,帮助其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帮扶,加速其向专家型辅导员发展。

(三)建立辅导员专业发展组织,打造辅导员职业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拥有共同拥有实务的特性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4]目前,各高校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辅导员集群效应的自主发挥,通过建立辅导员发展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学习团等形式的辅导员自主学习组织发挥辅导员自身能动性,提高职业化发展的互助功能,强化职业能力提升。但在具体实施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种职业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在人员组成上,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不应是简单的人员聚集和集体学习,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比,将工作经验、年龄结构、专业能力作为构建指标,搭建合理、科学、有效的人员结构层次,实现“传帮带”的组织功能。在功能划分上,要在整体组织架构上,有针对性地将整体按照培养方向切分为不同的工作组,帮助这一部分的辅导员在某一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促进部分具有领域优势和积累的辅导员成为专家型、研究型辅导员。在活动形式上,要避免刻板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要分阶段、分重点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重要思想宣传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交流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内涵和富有亲和力的活动形式带动参与辅导员自主学习研究,提高能力水平。

总之,立足新形势我国高校教育内涵的新变化,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既是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保障。通过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涵的剖析,把握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困难,多措并举,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水平,有助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2015.

[2]曾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㈦思想教育,2011(33).

[3]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实践研究,2014(12).

G641

A

1673-9884(2017)07-0025-04

2017-02-10

刘莉萍,女,福建农林大学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