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珠 宋存锋
(闽侯县南屿中心小学,福建闽侯350100)
阅读教学中高年级学生情感培养策略
邓明珠 宋存锋
(闽侯县南屿中心小学,福建闽侯350100)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要做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重视朗读,领悟情感;学科整合,丰富情感;结合生活,拓展情感。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当作心智技能来加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会相应地提高。
阅读语文;情感;培养
学习不仅表现在接受和掌握,更表现在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壮丽的山河,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妙,才能引起他们的热爱和共鸣;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学生只有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才会由衷地涌起敬佩之情;科学知识,学生只有感受到它的奇妙,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科学技术探索的热情;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学生只有用心感悟,才会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是学习语文,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更要注重其情感的教育与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欲望。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觉得过金沙江时是暖的,过大渡河时是寒呢?教学这一句时,先让孩子们交流课前查找的《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其中一员,回想起当年巧渡金沙江,你会怎样?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学生自然就领会到了。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时,笔者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再配以深情的故事解说,在直观的情境中,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当时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令人胆战心惊、严寒彻骨的悲壮场面,孩子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无独有偶,《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真实地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人们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这个年代的学生,对周总理了解很少,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望着灵车想念总理的悲痛场面,更无法想象当时长安街上群众与总理诀别时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场面。为此,教学本课之前,笔者专门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次“走近伟人——周总理”主题班会,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图片资料,在班会课时专题学习、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请同学讲述周总理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周总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授课时,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指导孩子们观察课文插图,并播放大提琴曲《殇》,以沉重低缓的语调向学生介绍周总理逝世前后的情况。在这样的气氛渲染之下,孩子们很快就进入无限哀思中,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之情,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无限怀念之情,起到了意外的效果。
朱作仁先生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能力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中感受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在教学《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段时,我把阅读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他们听老师范读。范读时,笔者重点抓住“愣住、久久、湿润、深深、缓缓、军礼”等词,同时配以深沉而缓慢的语调,把将军此时内疚、自豪的复杂心情读出来。读着读着,笔者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的眼眶也湿润了,大家都动情地鼓起掌来,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只要让孩子们也跟着老师一起入情入境地读,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自然地感悟到了,也比老师直接引入来得深刻得多。
又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导学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关键词感受花的数量多、色彩美,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接着告诉孩子们,朗读时应当把心放到字里行间,把这些文字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然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轻轻地,一句一句地跟着老师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中,课文的优美意境,传神描绘以及作者的缜密思路,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题材和风格丰富多样,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要让学生了解各类学科的基本常识。只有当学生积累的各种知识信息掌握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在心里发生质的飞跃,对事物的感受才会深刻。
如课文对音乐的描写,学生如果对音乐没有一点兴趣,要理解课文是有困难的。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合理的想象,是比较容易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也能很好的在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时对贝多芬产生敬仰和爱戴之情。而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对贝多芬那舒缓流畅进而高亢激昂的旋律是很难感受到的。
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内在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大海和月亮的变化,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文字的描述,想象曲子的旋律,并试着四人小组合作画出曲子的曲调和旋律。此时再播放《月光奏鸣曲》,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优美的乐曲,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乐曲的魅力。读着文字,教师们可以读出音乐的旋律,那么听着音乐的旋律,教师们能不能想到文字呢?这样,孩子们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美妙的音乐,又在动听的音乐旋律中感悟到了生动的文字。
再来看一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感。大草原的自然美和草原人热情好客的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诗意画。作者在描绘草原风光时,用上了一些中国画的术语“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学生如果了解一些美术知识,对他们提高理解感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一句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及分类,并让学生欣赏有关的中国画。这样学生由画入文,又由文入画,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加强对课文的生动理解。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作者用自己奇妙的想象和联想,为人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山雨风景。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浓浓的爱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到山林里去寻找山林里富有层次的色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倾听山雨独特的韵律。课堂上,当孩子们描述自己观察的感受时,就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很容易与作者一起沉浸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之中,这时再通过反复朗读文中优美抒情的语言,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总之,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当作心智技能来加以培养。这项能力的培养过程是长期的,也是比较艰苦的。但只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的。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会相应地提高的,反过来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感,也很贴近我们教育的初衷。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武连起.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
[5]朱作仁.朱作仁谈朗读[J].中外教育研究,2009(6).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