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文献综述

2017-04-15 12:58樊瑾莉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旅游业

樊瑾莉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旅游扶贫文献综述

樊瑾莉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反贫困、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扶贫等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对现有关于旅游扶贫的学术成果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以求做到抛砖引玉。

反贫困;乡村旅游

一、国外文献综述

实践中,墨西哥坎昆市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采用发展旅游业的方法脱贫致富。但是关于旅游扶贫的理论硏究则直到近20年后才出现。哈罗德·金(1998)提出了扶贫和旅游的关系,是最早在旅游扶贫开发理论上有代表意见的学者。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 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PPT 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它强调提高贫困人口在其中获取的净收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2002年八月,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联合提出并倡导实施ST-EP(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当年八月,世界旅游组织在南非召开以“旅游及其对减贫的贡献”的研讨会,最终以“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为题,出版了相关著作。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定为当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逐渐,旅游扶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不断有学者投身旅游扶贫的研究当中,针对扶贫旅游的结果有积极的亦有消极的。消极的方面:Nicholson(1992)在对菲律宾棉兰老岛旅游业研究后指出,贫困问题若没有得到优先解决,则贫困地区快速的旅游发展和商品化可能会使儿童走上性犯罪道路。Marx,Saskia(2011)指出,旅游业扩张会导致当地贫困人口失去对自然资源(如土地)等的进入性,从而导致原先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Matthew J,Walpole(2000)则认为,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外来资本占据了大部分旅游市场,旅游漏损问题严重,贫困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积极的方面:Caroline Ashley,Charlotte Boyd 等(2000)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促进小商业经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被作为一种发展经验而加以推广。国家旅游局于 1996 年召开了全国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对贵州、广东、福建等省的旅游扶贫经验加以推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专家学者对贫困旅游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在所查找的资料中占到一半。研究内容覆盖了对旅游扶贫的成本——收益的分析、明确发展旅游扶贫的基本思路、总结出实施旅游扶贫的教训和经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所研究的区域大多是在云贵川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以及一些红色革命根据地,俗称为“老少边穷”地区。李益敏和蒋睿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怒江大峡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了怒江峡谷的旅游扶贫,并提出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条件下,怒江旅游发展应以乡村旅游生态资源作为目标;开发特色旅游扶贫的产品,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倪茜楠以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的温泉旅游为对象,讨论传统旅游扶贫模式与社区旅游扶贫模式之间的差异,将操作具体化、细化,使之更好地运用于鲁山县温泉旅游开发。陈袁丁以恩施州太阳河乡的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后果:不合理的规划、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景区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当地旅游扶贫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合适的开发模式,为其地区的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借鉴。

其次,对旅游扶贫的途径与模式研究。总体来看,旅游扶贫的开发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从开发的体制上进行分类,也可以从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选取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位置、旅游资源水平、居民参与程度、经济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和非政府参与意愿等一系列因素,但旅游开发模式的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够增加贫困地区的人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彭敏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概括为“公司 + (社区 + )农户”“政府+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游社”等8 种模式,分别描述了各个模式的特征及真实案例,并指出旅游扶贫过程不是一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杜忠潮等以关中地区旅游发展模式,根据旅游资源依托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四种①依托城市客源优势型②依托风景资源优势型;③依托绿色田园风光与特色旅游资源型;④依托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型。陈琴提出7 种旅游模式——BOT模式、RHM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等,根据三峡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选择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李晓琴以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当地的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水平的高低,把恩施州分为贫低旅高地区区域、贫高旅高区域、贫高旅低区域、贫低旅低区域4个区域,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规划方式。张鹏顺(2011)用区域理论来理解旅游扶贫,认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产业整合、区域合作是区域理论视野下“旅游扶贫”的四项基本手段,是促使区域贫困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的基本方法。

最后,是旅游扶贫的对当地经济、环境、人文影响的研究。郭清霞认为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其目标是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基础上保护当地环境。林红认为旅游业对贫困地区更容易漏损,而不是乘数效应。张遵东等对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苗寨的调查发现,西江苗寨属于拥有丰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加上政府在旅游方面的政策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西江苗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政府行为、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利益分配机制 4 个方面分析,要想让农民真正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实惠,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参与能力,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全面振兴。袁智慧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战略意义进行分析,发现旅游可以通过带动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吸收农村的剩余的劳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使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增加,而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吴铮争通过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在深度开发与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价值补偿,在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环境质量得到最好的恢复的指导思想下推行“绿色管理”和生态补偿机制是西部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刘钰佳等针对旅游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大兴土木、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商业化、游客不文明等现象,提出在旅游扶贫中应该以自然和生态开发旅游区为基础,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杨建春、肖小虹(2011)分析了贵州旅游业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较强,但持续效应偏短。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比当地的优势与不足,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

樊瑾莉(1991-),汉族,山西人,山西财经大学,学术硕士,社会保障住房制度。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