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2017-04-15 12:58张丹丹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唯一标准实践论现实生活

张丹丹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张丹丹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在党内存在着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度遭受重大损失的两种错误思想,它们分别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实质均是在认识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对待实践问题。《实践论》正是毛泽东为了批判两种错误倾向,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完成的著作。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理论价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在今天以及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建设实践中继续发挥指导作用。作为一名在校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我对此更是感慨颇多,认识更深。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与意义归宿要投身于实践。接下来我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并从四个方面对其具体阐述。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是以后实践的基础,但是同时要深刻理解: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联我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学到到的理论知识终归是有限的,是间接的,想要深刻的认识到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这个说法与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所强调的观点不谋而合。

只有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才能逐步获得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认识。从书本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认识,但这并不是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活动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冲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即是他人的直接经验,而我们可以拿来作为间接经验,用以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科学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的古代,这句话也许是一句空话,但是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这句话、这件事是存在实现的可能性的。当下是信息技术时代,他人的直接经验,通过发达的科技,传到“秀才”手中,“秀才”可以拿来作为自己的间接经验,不出门,通过发达的技术,依然可以知晓天下事。“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这个大穴中,才能获得最深刻、最具体、最直接的磨练、成长和发展。决知此事要躬行!

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的发展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如何与自然界更好的相处而发展的。从古代到今天,人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学科等等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代,科学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的知识程爆炸式增长,人们的认识在快速的发展前进。但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烈的兴趣等在发生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认识的不断增长,是来源于人类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的思想意识由浅显到深刻,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维到多维,由一面到多面造成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直接来源,推动着人类思想认识的发展,今天我们接触到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学科等等,都是由于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生而产生的。

实践,之所以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原因就是人类要想解决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新的状况、新的局面,都必须依靠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情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及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这些都推动着人类去奋力思考、探索,在新的理论的基础上去解答新的需要和问题,这样人类的认识就会不断发展前进。同时,由于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实践,也就有了新的经验,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理论,人类的认识也就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古人由于打仗的需要就发明创造了烽火台和狼烟,用来传递军情,而现代,也处于同样的战争需要,人类发明创造了无线电报、雷达、卫星等科学技术产品。除此之外,畜牧业和农业的新需要推动天文学的发展,水利工程和建筑的新需要促进力学的发展,测量土地面积的新需要推动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进步。今天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环境的水平和质量,而我们的环境已经被破环的很严重,由于这方面的需要,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得到极大发展。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上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它所产生的动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社会向前推动。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在书本上学到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一切都是徒劳和白费。读万卷书固然是极其必要的,但是读万卷书的最终目的是用来更好的行万里路,做万件事,做万世好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使学到只是没有白费。徐霞客用他古今史籍、图经地志的钻研和三十多年的徒步旅行,写成伟大的作品《徐霞客游记》,向我们证明,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既知又行,才能真正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和世界。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使自己更博学,文化修养更高、理论水平更高,这些都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不能尽信书,不能完全沉迷于书本知识,应该把在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来,才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归宿,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事物的真理性与否。作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上不妄自肯定和否定一切,一切经过实践证明后方可得出结论。同时也要清楚,真理也是不断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日益完善的,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是正确的一样,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至少哥白尼有勇气去推翻前人的理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任何其他修正主义的学说都是试图颠覆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坚持与之做斗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四、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朝的大诗人李贺,在《南园》一诗中吟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理论知识是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的,运用到实践中,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归宿,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认识的能动性作用不光是在于从感性的认识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意义是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的发展和质的变革。人们认识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并改造世界。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读书为何用?有才学该怎样用?用到哪里去?我认为,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参与社会实践,为了服务与社会大众,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学,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完《实践论》一文,我最深刻的认识是:学到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到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白费和徒劳。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在“读死书”,有些同学自以为是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却看不起接地气的现实生活,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学生终有一天要离开校园,如果不能把理论知识、书本知识有效地和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在理论层面爬得多高,走得多远,在现实生活中摔得就有多痛。

张丹丹(19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在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政治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唯一标准实践论现实生活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论(节选)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百姓感受是评价改革唯一标准
科学家的提问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