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颖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浅析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理论
张斌颖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引入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宝贵经验,将有利于该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化发展。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理论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是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这套音乐教育体系广泛流传,被誉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并对柯达伊、奥尔夫等人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达尔克罗兹在日内瓦音乐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只能按规则做音乐习题,其结果既缺乏音乐的流畅性,又不能表达乐思的精神内涵。学生对于正在聆听的音乐很难引发情感共鸣,不能感受和体现音乐的美感,对音乐的演奏或演唱只是机械地模仿,与内心音乐感受之间严重脱节。学生的音乐素养缺乏流畅性、创造性和表现力。
同时,达尔克罗兹也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跟随着音乐作出脚打拍子、摇头和晃动身子的反应,这使达尔克罗兹联想到音乐与身体的关系问题。他通过对音乐与身体关系的思考,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他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所以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在之后的教学改革试验中,达尔克罗兹更加坚信人的身体包含着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人体本身就是乐器,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现出来,任何身体动作也可以转化为与之相应的音乐形态。所以达尔克罗兹认为只训练学生的耳朵、嗓音、手指等是不够的,还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必须启发学生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把对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至此,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论就逐渐形成了。
达尔克罗兹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视唱练耳、和声与作曲教授,教学时深为学生节奏感贫乏而苦恼。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创建了体态律动学。达尔克罗兹的教学哲学是“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他深信“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他在教学中认为“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把音乐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
达尔克罗兹全部教学法包括三个部分,除上述的体态律动学外还有节奏性视唱、即兴两部分。节奏性视唱是将体态律动学的原则和技巧用于视唱,用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音节、调式、音程、旋律、和声、转调、对位等理论与实践。他将培养绝对音感、准确听觉与音准感的练习与心理上、音乐上的敏感记忆练习结合起来。即兴是以动作、语言、故事、歌曲等为工具、运用节奏、高音等材料,形成富于想象的、有个性的组合、即兴进行音乐创作。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这三个方面组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认为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中三个同样重要的要素。
1.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是模仿动作,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要将再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要达到能用我们的器官能直接反映情感。”因此,音乐教育首先应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用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的节奏。音乐节奏并不是一般人认为只是简单地数拍子,而是包括速度、力度、重音、旋律、调性、节拍、休止、乐句、单声部曲式、赋格、切分等,故训练节奏是体态律动的中心。通过对音乐感觉和身体感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谐,尤其是发展了学生对节奏运动的集中注意力、分析能力和即兴的表演能力,也使学生具有了读写多节奏的能力,以及创造节奏型音乐的能力。
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教学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采用耳、口与身体并加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和听觉分析,提高学生的读谱试唱能力,培养学生在节奏、旋律、和声、复调等方面的感觉、能力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达尔克罗兹设计了节拍行走等节奏型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作出身体反应,把人体的运动看作是节奏的外在表现。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核心是对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正如达尔克罗兹所指出的:“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内心听觉培养的重视程度。所谓“内心听觉”,就是指不依赖乐器和人声想象出音乐音响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片段音乐要素在内心进行默唱,以此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内心想象力和内心对音乐要素的控制能力。
3.即兴音乐活动
这是达尔克罗兹继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之后的又一教学探索,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兴音乐活动是指以想象自发的表现方式,对节奏和声音作出判断并进行创作音乐的行为,旨在培养学生创作音乐的能力。即兴音乐创作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乐感,还必须具有流畅的音乐思维,同时还要对出现的音调、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即兴音乐活动教学实践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样,经常被采用的形式是:学生按照指挥对和声、速度、力度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即兴演奏乐器,或两个学生一边演奏自己的乐器,一边轮流进行对答创作。即兴音乐活动是以身体节奏感和音响听觉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即兴音乐活动是以体态律动学为前提的。同时,只有经过即兴音乐活动才能将节奏运动和听觉训练中所获得的能力迁移应用于音乐实践中。所以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音乐活动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中是浑然一体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国家的层面提高对引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彻底地摆正观念,加大师资投入力度,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充分吸取其他国家在引进与推广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早日实现该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当前,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一些中学及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中已经开始实施,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广大中西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音乐教育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切实改善音乐教学环境,特别是对大学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以转变音乐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
[1]杨丽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