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15 08:23缪朝华柘荣县第一中学福建柘荣355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苏两极格局

缪朝华(柘荣县第一中学,福建柘荣355300)

名词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缪朝华(柘荣县第一中学,福建柘荣355300)

历史名词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掌握名词解释的基本方法并灵活运用就能深刻理解历史事物、有效提升历史素养。名词解释这种题型已退出高中历史的舞台,但名词解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检测中、学生能力提升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名词解释;课堂教学;知识检测;能力提升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标准化测试已成为高考的主旋律,历史名词解释作为一种题型已退出高中历史的舞台。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很少特意指导学生对历史名词进行解释,学生也对这一题型逐渐陌生了。其实名词解释只是不作为专门的题型出现而已,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高一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而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也将“历史解释”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些实际上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名词解释能力。

历史名词解释应该包括三个步骤:概括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名词的主要特性,如时间、地点、人物、目的、性质等;分述句,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包括原因、经过或内容、结果;结尾句,该名词对历史的影响与作用。[1]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讲清每个历史名词的这三个部分,就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按照这三个步骤对历史名词进行概括,就能夯实基础,明确重难点,提升综合能力。笔者以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一课为例,对名词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名词解释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历史是由一个个名词构成的,我们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名词的解读过程。笔者认为历史名词解释的教学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课标和教材,明确向学生解释的内容,即要告诉学生名词的内涵和外延;二是明确怎样教,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的内容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对《美苏争锋》一课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名词“两极格局”,课标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掌握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也就是要完成对“两极格局”这个名词的解释。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情境设置、步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两极格局”这个名词。导入用丘吉尔的一段话“我的一边是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美洲野牛,中间是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以这样形象的比喻引发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迁及其原因的思考。通过分组模拟,让学生分别站在美苏两大阵营的立场,对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冷战等名词进行演绎,让学生深刻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再现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两极格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最后形成课堂小结:二战后随着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具体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阵营的建立,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美苏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又势均力敌,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却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这个课堂小结实际上就是“两极格局”这个名词解释的答案。

由此不难看出,历史教学离不开名词解释,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运用名词解释的三个步骤,就能使学生即能“叙述历史事实”又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二、名词解释是知识检测的重要手段

名词解释这种题型高考中没有,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其解答时灵活性太强、难度较大、评判标准不统一而被高考拒之门外。但它在大学考试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在历史专业研究生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高,长孙博老师认为“名词解释是历史考研试题的核心题型,是考察史实的最好题型”。名词解释虽不在高考中直接出现,可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历史学科中有一半左右的分值都涉及名词解释。同时我们还发现高考全国卷的命题者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他们习惯甚至是偏爱名词解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回归基础,历史名词不可忽视。

例:(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本题的考点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要求学生认识到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主导的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其结果是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复苏,但推动了欧洲的联合。如果我们在《美苏争锋》一课中能深入分析“马歇尔计划”这个名词,就能得出结论:马歇尔计划是一把“双刃剑”,加强对欧洲控制的同时,也让欧洲各国提高警惕,并最终走向联合以抗衡美苏两极格局。[3]可见,高考中的选择题有很多都是名词解释的变形,核心仍是对历史名词的理解与运用。

名词解释是课堂小测的主要方式。为了落实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诊断反馈教学效果,我们通常会在课前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小测。这种小测时间短、容量大,又要效果好、易于操作,则非名词解释题莫属。具体做法可以分为默写和讲历史故事两种方式。默写较为单调一些,但好处在于覆盖面广,通过批改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教学进行迅速的调整。讲历史故事则能让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完美展示,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美苏争锋》课堂小测题目可设置为:对雅尔塔体系、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冷战政策、柏林墙危机等的名词解释或故事展示,这些对应的就是两极格局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内容,这样既能达到课标要求又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全面掌握知识。

三、名词解释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名词解释有助于学生迅速记忆知识。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发现,学生要完全记忆高中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需要花很多时间却事倍功半。对此我们的做法是:不要机械式地背诵而是扫描式地理解,即根据教材目录先找出每节课的重点名词,然后按照名词解释的三个步骤对这些名词进行概括。这样即简化了教材,又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从简单记忆中摆脱出来,提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名词解释有助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能力,就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第45题为例,题目给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若干内容,问题就两个,第一问概括工资制度改革的特点,第二问说明工资制度改革的意义。本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即提供内容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实际上第一问对应的就是名词解释的第一步“概括这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第二问对应的是名词解释的第三步“该名词对历史的影响与作用”。教师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按照名词解释的三个步骤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就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和推导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名词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掌握名词解释的基本方法并灵活运用就能深刻理解历史事物、有效提升历史素养。只要我们能按上面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每个名词下定义,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历史、享受历史;在训练与考试中多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去看待每一道题目,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开迷雾直指核心;在学习与生活中多关注各种名词,多剖析、多反思,就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1]长孙博.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6.

[2]刘俊利,刘军.关于世界现代史内容(必修一)——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者刘军教授访谈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3]陈玉春.以“探究”方式学习历史概念——以《美苏争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美苏两极格局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动物“萌主”在两极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地球的两极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