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城门中学,福建福州350018)
基于学情的化学校本作业设计
林 萍
(福州市城门中学,福建福州350018)
作业是连接课程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基于学情的校本作业,将学科知识合理地孕育其中,给予符合学生知识建构问题的思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文章立足城乡结合部中学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实践的研究,通过自主性、层次性、多样性、实效性四个方面的学情,阐述了开发前置作业、关注梯度分层、重视实践生活、注重纠错反思的化学校本作业的设计。
学情;校本作业;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因应试教育的紧箍咒,忽视了孩子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个性发展,作业的布置存在着与课程改革要求相脱节的情况:量多质粗、单一枯燥、偏难怪超且脱离生活。导致作业在理念、形式、内容和效果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学生重复机械地解题,敷衍倦怠,厌烦失趣,禁锢了知识视野,制约着思维发展。此外许多教辅材料千篇一律,重复率高,游离于具体的学情,也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此,推行符合学情的校本作业对化学教学尤显重要,它立足本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预期效果,由教师精心研究设计,将学科知识合理地孕育其中,给予符合学生知识建构问题的思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相对而言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家长重视度和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督管和帮助。学生往往慑于教师的威信和要求被动地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性偏弱,更谈不上课前自主预习。而设计合理的前置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发挥着良好的引领功效,它彰显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改革理念,从而成为当今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新颖多样的前置作业,让学生的知识体系主动建构生成,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前置作业的形式较多,可以是文本书面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可以是新知识的预览也可以是对核心问题深入探究。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前,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串”,按照适当的知识迁移与合理的逻辑结构,围绕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目的,统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逐个突破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问题一:列举出已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反应。问题二:从可行性(产物纯度、操作简便、能源经济、安全角度等)考虑,选择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问题三:对照氧气实验室制取的装置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尝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适宜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实践中常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前置作业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自主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生源的差异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发展,层次性唯有在贴近学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把握到位。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巧用个体差异,以其“最近发展区”为基点,依照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逻辑顺序排列,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梯度作业。[1]
例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时,可布置如下作业,HA(一元弱酸)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HA⇌H++A-。分析:(1)加入适量KA固体,平衡移动的方向及原因;(2)加入适量NaNO3溶液,平衡移动的方向以及溶液中的A-浓度和OH-浓度的变化;(3)25℃时,将0.01 mol·L-1盐酸和amol·L-1氨水等体积混合,平衡后c(NH4+)=c(Cl-),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氨水的电离常数Kb表达式。
其中(1)为基础题,以夯实基础巩固新知为目的,扣紧新授知识点,所有学生必做;(2)为提升题,旨在帮助学生联系旧知前后贯通,加深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完成;(3)为发展题,侧重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全面性,为学优生的选择。如此设置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必做题,又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空间的选做题,[2]既能照顾大众也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力求不同程度地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取己所需“跳一跳能摘桃”,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传统机械性的以书面为主的作业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被学生视为负担甚至感到厌倦,应付思想严重,何谈全面有效地发展各种能力。心理学家洛克认为:受欢迎的作业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试一试、查一查、说一说、做一做等动手的校本作业。如在进行“铁锈蚀条件探究”教学的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就地取材,利用五个废弃药瓶完成对比实验:用砂纸打磨过的洁净小铁钉分别置于干燥的空气、浸满水、浸没油、一半浸入水一半暴露在空气以及一半浸入盐水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五种不同条件,用瓶塞密封,每天观察记录铁钉的变化。这样的设计,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消减了乏味应付的负面情绪,提高了作业和课堂的有效性。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3]化学有其独特的魅力,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如果教师用心将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融入到校本作业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灵活应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用人文和科学的视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媒体曾有过“洁厕灵消毒液混用,小伙险丧命”的报道,有记者深入超市发现有工作人员竟然认为84消毒液和威猛先生洁厕灵混用,既能消毒还能增强去污能力,经爆料后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教师可以此素材设计校本作业:查找资料了解两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吗?生成了什么物质?有何危害?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明了两者混合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时产生有毒的氯气。更有学生根据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NaClO+2HCl=NaCl+Cl2↑+H2O。实践表明,此类作业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颇受学生欢迎,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热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一些与生活关联趣味性的作业,能引导学生乐学,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美国动物心理学开创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经过著名的猫迷笼实验,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学习实质是一个“尝试——逐渐减小错误——再尝试”的反复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问题不厌其烦很耐心地讲了多遍,学生也很辛苦很认真,但仍然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纠错反思环节。勤于反思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点关注的基本要点之一,要求学生应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要善于总结经验。如果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作业反馈后及时切入题后反思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常常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作业所蕴含的核心知识和方法,再次梳理解题过程思路和遇见拦路虎时的突破口,根据反馈的错题认真反思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通过纠错反思优化解题的方法策略。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错误的反复性,用心搜集学生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题,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再次开发利用。
近年来化学高考试题综合性越来越强,凸显学生知识间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要求。而平时学生在知识网络建构方面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可在单元教学完成后布置总结提炼型的校本作业,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尝试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网络,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知识总览图、相关概念图等,培养整合归纳能力。以化学校本作业一个专题的反思设计为例,反思内容可以涵盖:知识网络化(反思本单元主要内容和结构),典型例题习题(反思基本思想和方法),错题集(整理易错易混点,指出原因),知识方法的联系与拓展(整理综合题,反思知识点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各校校本作业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一线教师解决传统作业的不足提供了契机。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化学教师在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致力于作业的研究,将课程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新作业观,立足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的化学校本作业,通过作业的反馈有效地调控教学,真正让学生增趣乐学、减负提效。
[1]林玉治,胡志刚.多元智能视域下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4).
[2]陈德彭.基于“生本”视角设计的校本作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
[3]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责任编辑:张贤金)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中学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K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