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多元文化视阈下新加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德育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希望。纵观世界各国,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强化国家意识,倡导儒家思想,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德育环境。我国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借鉴新加坡德育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增强我国德育的实效性。
新加坡;德育;特点;启示
1.强化国家意识
新加坡是由多元文化、多个民族和多种语言组成的典型的移民国家,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是新加坡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方面。新加坡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民精神和国家意识,强化和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观念,使公民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紧密团结起来,为国家发展而共同奋斗。为统一国民思想、强化国家意识,新加坡政府设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并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和倡导民众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观,得到民众的广泛响应。
2.倡导儒家思想
在德育过程中,新加坡积极倡导东方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文化。然而,新加坡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运用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即一方面舍弃它与时代不相符的一面,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做出新的阐释,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民的精神需求。新加坡主要从两个方面运用儒家思想,一是儒家思想新加坡化,即立足于新加坡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儒家思想进行甄别,选取其中的思想精髓与新加坡国情相结合,形成新加坡所独有的思想,使儒家思想为其所用,促进本国社会的发展。二是儒家思想现代化,即顺应时代潮流,对儒家思想进行整合和阐释,并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当代语言进行阐释,促使其现代化。
3.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德育环境
新加坡政府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应有机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公民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学校教育方面,新加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灌输基本的道德理论,并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而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在社会教育方面,新加坡政府定期开展文明礼貌周和和社会教育运动等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外,政府还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相一致的社会道德制度,对遵守或违反制度的人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实现正面教育与反面警告相结合。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是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道德价值观念,强调尊敬父母,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维护家庭和谐稳定[1]。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之下,新加坡的学校、社会、家庭道德教育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需要加强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人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新加坡政府在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新加坡倡导国家利益第一和集体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基于其社会性质,其所谓的集体原则不同于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灌输理想信念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也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将理想信念的形成融于人民对共同要求和利益不断满足之中,使人民群众在切实感受到国家给自身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将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儒家思想现代化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优质素材,为新加坡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我国对传统道德思想有所研究,但重视和利用程度仍有所不足,造成了民族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弱化,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思想本身具有辩证批判精神,是不断与时俱进和发展进步的。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以辩证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并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对传统的儒家文化做出新的阐释,创新儒家传统道德价值观,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对新加坡而言,道德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的有效构建。在新加坡,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社会教育是延续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基础[2]。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新加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我国在道德教育上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重视不足,导致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我国在德育过程中,应继续将学校教育放在首要和突出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增加德育课程的数量,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社会教育方面,应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为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公红艳(1991-),女,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