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
(闽侯尚干初级中学,福建 福州 350112)
初中思想品德课“一例到底”课堂的“四有”策略
林晓
(闽侯尚干初级中学,福建 福州 350112)
“一例到底”教学法被思想品德教师广泛采用。“一例到底”能使课堂脉络从杂乱走向清晰,师生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课堂氛围从沉闷走向活泼,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文章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从案例的创设、案例的挖掘、案例的延伸、案例的呈现等方面,来探讨打造“一例到底”的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四有”课堂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一例到底;多样化;“四有”
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事件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1]在案例的选择运用上“一例到底”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高效的案例教学方式。所谓“一例到底”是指在一节课中以一则典型材料为主线设计情境,这一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在情境中讨论、分析、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知识,多维发展能力。[2]教学中采用“一例到底”能让学生在简约的教学情境中开启智慧、放飞思维、激扬生命。
1.化繁为简,课堂从杂乱走向清晰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3]教学中运用案例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已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共识,不过有时也会步入“堆砌材料”的误区。笔者在准备《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县级公开课时,《海峡都市报》发起的“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者选取了候选人中的林哲龙、曹德旺、林载亮、苏新添4个榜样人物,用他们的事迹来解读“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的内涵。第一次试教时,4个案例穿插使用,虽然备课时也对案例进行了提炼,但是由于例子使用太多,即便是课上拼命推着学生“往前走”,但下课时还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课上“砸”了。同行评课时说案例变换频繁,知识点显得杂乱,学生思维也因此跟着混乱。反思总结之后,笔者对案例进行了“瘦身”,在原先的4个案例中,几经筛选,保留了永春县美岭村党总支部书记苏新添的事例,把它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围绕“一例”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品短信,知精神”,引导学生初识福建精神的内容。第二环节是“观事迹,析精神”,在此环节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案例,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训练。第三环节是“学榜样,践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福建精神。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层次清晰明了,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课堂显得简约而深刻,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2.条分缕析,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学生从智力的惰性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4]学生思维的激活、智慧的生成都要靠教师精心的点拨引导。在进行《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一课教学设计时,笔者最初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多个案例的搜集上,对案例的使用则是“蜻蜓点水”,由于缺乏对材料与教材知识以及学生能力的有机整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后,笔者就在选用的苏新添这“一例”上“深挖洞”,以这个村干部的先进事例为载体,设置系列梯度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通过对这一案例不同方面的解读,不断追问,既串联起课文中的诸多知识点,又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严谨性都得到强化。
3.良性互动,课堂氛围从沉闷走向活泼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把学习的权利彻底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腾出时间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多思、多动、多练、多做。采用“一例到底”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对案例去粗存精,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交流、去展示。笔者在进行《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初次试教时,是以4个案例作为教学的载体,要求学生从中导出教材的一些核心观点。面对4个案例,学生显得手忙脚乱,分析交流环节,被点名起来回答的学生支支吾吾地挤出“三言两语”,课堂一再冷场,情急之下,责备起学生,“板子”打在了学生的身上,原本压抑的气氛越发浓厚。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后,只聚焦一个典型案例,留足时间让学生想想、问问、查查、议议,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有序活动,教师则适时为学生的精彩表现点赞,师生思维互相激荡,课堂显得活泼、轻松、和谐。
“一例到底”教学法以其简约、深刻的优势深得老师的青睐,但它也存在现成案例不够丰富、内容相对单薄等“硬伤”,如何让“一例到底”的课堂“丰满”起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将“一例到底”的简约与“多样化”推进有机融合,从而使“一例”的课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升课堂的“厚度”,打造有“温度”的“四有”课堂,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有广度——多渠道搜集整合,拓宽“一例”的广度
在“一例到底”的课堂上,“一例”是关键,可以说,教学成败系于这“一例”。在实际的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现成“一例”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课标的基础上,从多个渠道来搜集、创设案例。首先可以从媒体刊物上精选案例,这是最便捷,也是笔者最常用的方式。在海量的素材中,教师必须精选辐射性广、可挖掘度深的案例来作为“一例”的素材。其次从教材中整合改编案例。教材的案例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都能有力地印证教材的观点,但教材案例的设计遵循的是“一理一例”的理念,这些案例就像是散落在教材中的一颗颗珍珠,如果用一条课堂主线将它们整合起来,就会在课堂上散发出独有的魅力。笔者在进行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时,就以“迈克尔一家中国春节之行”为线索,将九年级第五课教材中的资源“中华文化大家谈”“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和八年级第五课教材中的资源“节日的文化内涵”“保护文化遗产”整合起来,教学中以“迈克尔一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来穿插知识要点,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保护文化遗产”这个教材资源时,对它进行了改编,将教材展示的昆曲、古琴艺术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用福州评话来替代,创设了一个“迈克尔一家前往欣赏福州评话”的教学情境,在简陋狭窄的场所只有些许老年人在听评话,这种情境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引发了学生对福州评话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再次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案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都是思想品德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提炼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案例作为“一例”的素材。笔者在进行《学会合理消费》教学时,就选择了“过生日”话题,现在的中学生热衷于“过生日”,就全校的学生实际情形看,大部分人“过生日”,都是选择和同学下馆子海喝海吃一番,有的学生家庭经济不是很好,但是为了面子也要跟风“过生日”,生日怎么过才有意义?怎么消费才是合理的?教学中,围绕初中生“乐乐的生日”把学生身边能感知到的“过生日”鲜活素材提炼为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同学为乐乐买生日礼物的多个情境来感悟要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等道理,学生感觉很亲切。
2.有深度——多维度培育,挖掘“一例”的深度
整节课就选用一个案例,选材“少”了,用材就要“深”,也就是说,要想有效达成多维教学目标,就要深入挖掘案例所蕴含的道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价值。在“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的教学中,围绕苏新添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事迹,笔者进行了递进式设问(1)结合材料说一说苏新添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体现了他在践行福建精神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苏新添的“敢拼会赢”系列事迹分别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3)青少年应如何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在这3个问题中,第1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福建精神的内容。第2个问题是通过解读“敢拼会赢”的精神,将教材中的“教育、创新、自立、自强、自信、理想、艰苦奋斗”等知识点网罗进来,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第3个问题落在学生的价值观层面上,让他们谈谈怎么做?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该节课教学的落脚点,为了提升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笔者再次追问:(1)苏新添投入巨资办学,假如你是美岭中学的一名学生,你将如何学习?(2)如果大学毕业,学有所长,你会回到家乡服务吗?在这节课上,所有的问题都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问题链”,“问题链”中的问题都指向“一例”中的相关要素,学生在“问题链”逐层推进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拓展了思维,提升了情感。
3.有厚度——多向性延伸,夯实“一例”的厚度
在“一例到底”的课堂上,如果仅仅围绕着这个例子,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开展活动,这样的课堂是“扁平化”的课堂,显得很单薄,所以教师要以“一例”为基点,打通课内和课外的壁垒,争取课堂向课前和课后拓展,从而建构起“立体化”的厚实“一例”课堂。在进行“学习榜样,践行福建精神”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就列出了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上网去关注此时海都报正开展的“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为自己心目中的侯选人投票,参加“福建精神短信征集”活动,课上完后,活动还在进行,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开展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让学生持续关注这一活动,动态播报一直到活动结束。配合德育处,还开展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实现了情感目标。
4.有温度——多样化呈现,点燃“一例”的温度
思想品德课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差,再加上初中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教师围绕“一例”,仅仅以提问的探究形式来推进,学生就很容易疲惫,课堂很难“保温”,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探究方法来推进课堂,动静合理搭配,通过变换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温度”上。笔者在进行八年级《礼貌显魅力》教学时,就以八年级学生“李亮的一天”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探究环节设计为三个板块:擦亮眼睛观察“礼貌”;开动脑筋思考“礼貌”;放飞心灵践行“礼貌”。第一板块请上三个学生表演去书店买书的情景,让李亮初步认识生活中“有礼”与“无礼”所带来不同的交往后果,明确礼貌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一种规范。第二板块通过李亮观看《出国旅游警示篇》视频,明确不讲礼貌给自己、他人、社会、国家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明白讲礼貌的意义。第三板块请一个女生扮演李亮的妈妈,给李亮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与大山的对话》,让李亮明白在生活中要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在以李亮的活动贯穿教学的过程中,有表演,有讲故事,有视频,有老师叙述,由于案例呈现的手段多样,动静相宜,学生至始至终都对案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温度”。老师的“猜猜李亮这时是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做?”问题始终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整节课都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
使用“一例到底”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来支撑,这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挑战。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一定会演绎出有生气、有灵气的精彩课堂!
[1]高珺.行云流水 自然天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7).
[2]王荣.“一例到底”的情境设计与应用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4).
[3]俞雅飞.一例多境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魅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7).
[4]孙刘华.深刻:思想品德教学的迫切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4).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