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1+3”校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探讨
——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

2017-04-15 10:47:33郑江枫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安溪农林校区

郑江枫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1+3”校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探讨
——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

郑江枫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1+3”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的创新性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新校区校园文化尚显不足,管理体制仍显稚嫩,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面临学生工作难以与校本部同步,回迁工作难度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等问题。为此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事务管理体系;健全成熟、完善的学生回迁工作体制;构筑专业、温馨的学生心理辅导站等建议。

高校;校地合作办学;局限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原校区资源紧缺等局限促使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地合作办学等新模式应运而生。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是高校在原有校区所在地区之外的另一地区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在新常态下对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的创新性探索。[1]安溪茶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校地”合作创办的特色学院,以“公办民助”为牵引,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学院推行“1+3”多学院人才交流培养模式,即安溪茶学院学生第一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本部(福州校区)学习,后三年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学习;而部分兄弟学院学生第一年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学习,后三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本部(福州校区)学习。此种培养模式,比起传统的高校“1+3”培养模式,办学更难、学生更多、涉及面更广。

一、校地合作办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校园文化尚显不足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基本特征,是髙校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服务管理和改革实践创新中传承、创造、积累、共享,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四种文化”的总和。[2]目前,高校新校区选址多数选在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文化沙漠地带”。安溪茶学院位于“中国茶都”福建省安溪县,虽然依托茶乡丰富的茶产业链优势,但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且远离福州校区,不利于两地师生的交流与校园文化的融合。“1+3”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加强了不同学院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同一个学院内部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缺乏连贯性及衔接性。去安溪茶学院授课的教师经常奔波于新、旧两地校区,这种“走教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师缺少感情。另外,教师对于新校区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容易产生排斥情愫,甚至影响教学质量,无益于新校区学术氛围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的营造。

(二)管理体制仍显稚嫩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校地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安溪茶学院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的二级学院,自2011年筹建至今,积极探索“共生型”办学模式。但是,安溪茶学院管理运行模式与福建农林大学校本部其他的二级学院有一定差别。学院创办至今,虽然受到校本部大力支持,但是安溪茶学院兼具校区功能的办学体制机制定位导致学院管理体制尚显稚嫩,缺乏切实可行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容易造成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安溪茶学院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管理上。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任教师队伍由安溪茶学院教师和校本部其他学院教师组成。较为复杂的师资队伍结构,对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决定性因素。[4]作为年轻的新型学院,安溪茶学院面临学生多、专任教师少的尴尬局面。学院目前有在校生约2800人,但专任教师只有6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5人。一方面,为减轻师生教学比例严重失调的压力,学院另有外聘教师108人。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但数量少、高级职称比例低的专任教师队伍仍不利于学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专业性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安溪茶学院不仅培养涉茶专业的学生,还培养计算机、艺术类、金融类等专业学生,涉茶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专业性相关程度较低,在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赶鸭子上架“的教学策略,从校外聘请专业程度不高的外聘教师进行授课,严重影响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工作难以同步

安溪茶学院与福州校本部相距较远,各类学生工作的开展相对于校本部其他学院难以同步。首先,学生团体组织的交流局限于安溪茶学院内部,学生工作模式是由历届学生自行探索生成的,学生团体组织缺乏与其他学院的沟通,“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学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得不到拓展和创新,容易造成学生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其次,校本部对于各二级学院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是“一视同仁”的,往往对于一项工作的完成时间是固定的,而部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工作仍是“纸质化”办公,上交的纸质材料都需要在工作规定截止时间前一天完成,并通过校车、邮寄等方式送达校本部,再与校本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材料交接,这样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增加了人力、物质成本,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加大了安溪茶学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倘若遇到紧急工作,为确保上交及时性,则容易出现“二次返工”情况。再次,安溪茶学院拥有公章等各种唯一性物品,“1+3”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经常出现“两地跑”局面。最后,校本部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责任人时常面临无法及时参加的情况,只能委托在校本部的教师代为参加,即便如此,也可能造成领会、传达会议精神不够准确的情形,容易造成工作失误。

(二)回迁工作难度较大

学生回迁工作不仅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更是对一所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水平的一项考验。[5]“1+3”的培养模式使得安溪茶学院每年暑假必须面临学生回迁的问题,包括行李搬迁、学生档案交接等。以2016年安溪茶学院学生行李搬迁为例,学生回迁人数从安溪到福州的学生大约为1300人,从福州到安溪的学生大约为510人。就拿学生行李回迁来说,每名学生的行李数基本都在两大件以上,行李总量远大于学生回迁人数。考虑到人手问题,两地的搬迁工作须分不同时间段进行,且要在学生放假回家前完成。另外,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行李清点、行李标记、贵重物品登记、行李运载车辆租赁、行李搬运人员安排、行李安置场地确定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考虑到位,一个细小环节的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根据预定的招生计划,学院未来几年学生回迁规模还将逐步扩大,将给每年的学生回迁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三)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首要关注点。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安溪茶学院虽然校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但是地处尚未完全开发的安溪城东片区,周边人烟相对稀少。考虑到学生安全,校园管理采取严格的登记入校管理制度,相对校本部来说更为封闭。在“1+3”培养模式下,部分兄弟学院新生第一年在安溪茶学院就读,往往与新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预期有所出入,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高中牢笼升级版”的感觉,给新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新生的心理健康。另外,安溪茶学院学生离开精彩的校本部生活回到安溪校区继续学业,校园环境的前后巨大反差势必让很多学生无法马上适应到新的校园生活中,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和生活,更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

三、完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事务管理体系

安溪茶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是实实在在的整体长久工程,不是短期的独立政绩工程,因此,加快与校本部的融合,紧跟校本部的工作步调刻不容缓。

一要健全学生工作交流制度。学院定期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前往校本部与兄弟学院进行工作交流,学习其他学院优秀的学生工作管理方式;同时,可以与学院周边高等院校加强联系,吸收其他院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多组织学生走出去,有利于增长学生见识,创新学生思考方式,让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更易打造具有安溪茶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要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事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由校本部宏观监控,安溪校区微观管理的两级管理模式,实现两地管理的无缝对接。在保证学校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多考虑安溪校区的特殊性,尽可能提倡“无纸化”办公,对于纸质化的工作,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安溪校区的规定完成时间,或者采取阶段性集中上交方式,以保证工作的高效和无误。第三,推进日常办公网络化。面对学院两地管理局面,合理利用新媒体,对于日常工作,提倡视频办公;对于学校重大会议,提倡网络同步转播。积极运用易班、微信、QQ群等媒介,打破两地管理的空间障碍。

(二)健全成熟、完善的学生回迁工作体制

安溪茶学院要成立学生回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两地工作,积极调研,认真总结以往经验,集中部署,科学制定回迁方案,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行李搬迁、学生报到、入学教育等回迁工作。

一要提前介入,了解需求。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从学习、生活、就业、宿舍建设等各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接受新校区学习、生活环境。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抓准学生思想动态,对于情绪反常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即时处理、实时跟踪。

二要认真对待、信息核查。组织专门人员核查每位学生的学籍、成绩档案,制作档案信息确认表,交与每位学生签字确认,确保没有缺失遗漏,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问题带到新校区。

三要紧密衔接,办理手续。落实学生档案归档、整理和交接工作,做好假期学生离校动员,集中办理学生离校手续,包括学生退宿、缴清学费、书本费、归还图书馆书籍等工作,做到让学生放心离校,确保回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要精心组织,有序搬迁。为减轻学生行李搬迁负担,采取人、物分别回迁的方式,组织学生在离校前统一将行李运至新校区。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在前期做好行李分类、打包、贴标、登记等工作,再依次搬迁。要合理安排搬迁时间,两地校区根据前期统计结果确定运输车辆数量,安排人员对接行李搬迁到新校区后的保管工作,等到新学期开学后再组织学生领取行李。

(三)构筑专业、温馨的学生心理辅导站

安溪茶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二级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相对于其他兄弟学院,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基数更大。学生心理辅导站的构建,是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全新探索。因此,积极构建专业、温馨的学生心理辅导站势在必行。

一要搭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体系。面向校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树立学生的心理健康防范意识,强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另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易班、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要建立 “院领导—心理咨询师—政工干部”三级联动值班机制。心理辅导站每日进行教师轮流值班制度,负责学生一般心理性问题的日常咨询工作,实时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力争做到“铲除苗头、抑制萌芽、治愈病源”。通过心理危机预警库,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教授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基本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

三要打造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人才队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和主要实施者。学院每年分批组织思想政治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培养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队伍,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发现,第一时间得到反馈,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同时,充分挖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作为“第一观察员”的潜力,构建“班委—辅导员—院领导—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1]南文化.当下我国高校校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J].当代教育论坛,2015(4).

[2]陈诚.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唐安阳,杨东霞.重点高校异地办学共建管理体制问题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2).

[4]崔建刚,马卫东.高校异地办学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6).

[5]师伟.高校异地办学模式下学生回迁问题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2012级学生回迁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

G641

A

1673-9884(2017)10-0091-03

2017-08-10

郑江枫,男,福建农林大学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安溪农林校区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预防病毒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除夕夜中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