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2017-04-15 10:47林秉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林秉智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林秉智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章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优势,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完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体系。并提出要建立显隐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强对其它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面来加强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实施路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如注重显性教育手段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和引导等。但是随着的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开始显现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再加上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新潮,具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种主要通过直接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容易就会引起大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而受到一定的抵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在新时期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特点,及时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基本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自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后经我国的教育研究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国内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巧妙的隐藏在其它教育载体中,并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暗示和启迪,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的的教育方式。相比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从环境、情感和实践等方面,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并通过人的情感内化最终使人产生行为外化。这种教育模式由于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已经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所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当信息的诱导过于明显时,人们就会认为受到选择上的限制,所以就会本能地激起对此类信息的抵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大多采取填鸭式理论灌输和命令式说教模式,所以引起了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者先不直接告诉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目的,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将教育目的和内容巧妙地隐藏在精心设置的活动或场景中去,并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暗示和启迪,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显性教育方法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和抵触心理,更有利于大学生去接受和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大多是采取单向灌输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由教育者施加的种种教育影响,这种教育模式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被动感和强迫感,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显现。而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会再出现这种耳提面命式的强力灌输和说教,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以一种相对隐蔽、渗透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学生不会体会到任何外在的说教压力,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积极通过各种的活动、场景和交流等使大学生得到一定的感悟和体会,并最终实现情感的内化。这种模式由于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需求,所以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三)教育手段的渗透性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是将教育内容巧妙的渗透到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陶冶、熏陶,使其在所处的环境及活动中慢慢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变化。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教育过程,却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全方位、持续性的渗透影响,并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比如将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比如将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专业实践活动中去,利用学科自身特有的学科内容、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及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各种新兴载体的运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从教育影响的时间效果来看,隐性教育相比较显性教育会呈现出更持久的效果。通过教育实践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显性灌输教育手段所获得的知识性记忆很容易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而被遗忘,是一种短暂性的知识记忆。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用间接教育的方式来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和感化,这种教化主要来自人的感性认识,并且会随着人的感情内化最终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这种教育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一经形成,就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所以其教育效果比通过显性教育而形成的短暂知识记忆更持久、更有效。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实施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可以作为当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来完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体系。所以各高校应当积极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并将其广泛地运用和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一)转变观念,建立显隐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理论认知来使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符合教育预期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阶段,往往只重视采取显性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化,所以教育效果不佳。面对当前形势,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正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要克服只单纯依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思维,积极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补充显性教育模式的短板,努力建立以显性教育模式为主,隐性教育模式为辅,显隐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其次,要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要加大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开展隐形教育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到位。最后,还要积极组建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团队、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团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积极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二)挖掘资源,加强对其它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其他各门课程同样也承当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我们除了要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加强对各门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要努力挖掘隐藏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发挥其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进行专业课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该专业的职业特色,并巧妙的将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引导学生要如何树立该专业必须具备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道德感悟。另外还可以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人文社科课程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等。总之,要努力挖掘其它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使之也成为一个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熏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环境的熏染。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环境对人影响的典故,“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就深刻地诠释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高校的校园环境具有浓郁的育人氛围,所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在校园的人文环境氛围中陶冶情操、涵养健康人格。首先,要结合学校的人文景观布置,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比如人物雕像、蕴含人文气息或励志精神的建筑和景观布置等,使学生身在校园中就能够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其次,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并积极利用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校训等,来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进行熏陶和陶冶,实现一种无声的教育。最后,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四)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就是他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并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面对这种形势,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时代感。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建设,有目的地向学生传递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和视频,使学生在浏览新媒体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要努力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虽然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但是在学生群体里并没有多少的影响力,点击量寥寥无几,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容的设置不够接地气,脱离学生实际。所以各高校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时候,要努力提高新媒体阵地的建设水平,在内容的设置上可以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校园身边事等,既要体现主旋律,又要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要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第三,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公众平台的评论功能,引导学生围绕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安排专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回复和引导,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教育引导学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学校还要联合有关管理部门组建网络舆情监控团队,对不良网络消息和非法网站进行必要的过滤和屏蔽,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孟祥玲.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4]杨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6.

[5]康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8).

G641

A

1673-9884(2017)10-0019-03

2017-09-05

中华职教社2016年度重点研究计划“慕课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ZJY16051)

林秉智,男,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刍议隐性采访